……
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虽然许多人早已猜测到,但是真到落实的时候还是让人振奋不已,上次恩科还是十年之前。
而对于王清晨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个机会,毕竟他的身份争取一下乡试考官还是可以,即便主考官不行,副考官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今年肯定是科考大年,如果统计人数的话说不定能破记录,所以这个时候的考官,还是相当有意义的。
如今王清晨在朝中只算是孤枝,趁此次恩科续一些香火情也在情理之中。
三月二十,陛下连着下了第三道诏令,这道诏令内容就简单多了,不过内容则更为炸裂。“尚书台奏议,少阳(指太子)为储君之位,元良(指太子)乃国本之基,需虔心供奉宗庙,以固社稷根本。
皇太孙梁朝,血缘至亲,根脉纯正,位居大宗;天资卓越:聪慧岐嶷,仁孝两全,秉性温良而器宇端凝;才德兼备,早着贤名。实乃守器之良选,堪当春宫(东宫)之重责。
朕膺承大统,承祖宗之景业,临亿兆之民望,循前王之典制,思隆继世之正绪。今顺群臣之议,合天下之心,宜立梁朝为皇太子,以定国本、安黎元。
”
严格来讲这算是册封诏书,但是却不合礼制的。
毕竟皇太子的册封,不仅要陛下的旨意,还要经过三省制书、册宝(准备册文和宝印)以及准备太子仪仗。
这么简单的一封诏书,未免有些寒酸。
这三条政令要说影响最大的,显然是第一道赦免免赋令,但是朝中大臣最在意的肯定是第三道诏令。
册封皇太子的诏令令很多人的谋算都落了空,皇太孙还没有上位的时候他们或许还能做些小动作,但是一旦皇太孙上位了,那就真的是万事皆休了。
“如今又该如何?”京师一处暗室之内,一共五人围桌而坐,五人脸色都不太好。
“如今还说什么?诏令都下了,早让你们动手你们瞻前顾后,如今再说岂不万事皆休?”
“陛下一言而决我等又有什么办法”
“和你们一块计较简直枉费时间,此间事了我便回封地享太平日子了你们爱做什么做什么”
说罢其中一人起身离席,挥袖离开,如今他们还没有什么实质性举动,此时还能及时抽身。
剩余几人脸色更黑,齐齐将目光看向为首之人。
为首之人面色铁青,眼神阴鸷,但是气息却是从未散乱,显然也是练气功夫比较到家。
“要不,我看今天就先到这吧!我去劝劝他”其中一人也同样起身,准备离开。
“现在退出你不觉得有些晚了吗?”
为首之人言语似在威胁,其余两人闻言不禁一愣。
“我可从未做过什么,即便陛下想要怪罪,也怪不到我的头上”已经起身的中年男人毫不示弱,到他们这个身份,做任何事都不会留下痕迹。
“我劝你还是坐下吧!你猜陛下若是知道你侵吞了封地内的半数田亩,不知道会不会拿你开刀”
此言一出,站立而起的中年人却是面色一寒,脚步却不敢挪动分毫,其余两人看向为首之人则面露惊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有把柄落其手中。
“你竟敢派人查我?”站立之人怒目而视,心中却是惊悸。
自己秘密被人挑明,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当狗,要么弑主。
“何须调查?每年宗室拨给的禄米都是有数的,看你这身珠光宝气,我真为先帝感到不值”
“我们的封地都在穷乡僻壤,不像您府上家大业大吃喝不愁”
那站立之人不好离开,却是在旁人的劝说下又坐了下来。
……
至于王清晨这边,最大的影响就是陛下的赏赐又下来了,清晚晋为太子妃,身为娘家,侯府的赏赐自然不少。
“这么说,姐姐现在是太子妃了?”王清新显然知道这代表着什么。
“太子妃是什么?”小文瑾则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没人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