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方面,玛亚特山的地热电站满负荷运转,仍无法满足工业园二期和前哨站的需求。李扬团队紧急从火星调运了5台“太阳能聚光电站”,部署在新三角洲的边缘地带(避免遮挡植被),利用金星充足的太阳能(光照强度是地球的1.5倍)补充电力,缓解了能源压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另一个挑战是“生态干扰”。部分移民在工作中不小心将地球的微生物带入金星,导致新三角洲出现了“地球霉菌”——这种霉菌在金星的高温环境下虽无法大规模繁殖,但会影响狗尾草的叶片健康。生物团队立刻启动“生物清除预案”,在受影响区域喷洒“定向杀菌剂”(只杀灭地球霉菌,不伤害金星本土生物),同时加强移民携带物品的检疫,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生态系统的融合’。”李扬在移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让人类的活动,成为金星生态的‘正向变量’,而不是‘破坏因素’。比如,移民带来的新想法、新技术,能帮助我们优化生态监测方法;而金星的特殊环境,也能让人类研发出更先进的抗极端环境技术——这是双向的成长。”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前哨站成立了“移民协调中心”,由赵宇担任主任,每天收集各岗位的问题反馈,协调生态、工业、医疗团队解决;同时建立了“移民建议箱”,鼓励大家提出改进意见。比如,有移民建议在工业园周边建设“生态教育基地”,让工业技术人员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避免工作中因操作不当破坏环境——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教育基地在两周后正式启用,成为移民们学习“钢绿共生”理念的重要场所。
移民登陆金星后的一个月,前哨站迎来了第一次“阶段性评估”。数据显示:新三角洲的植被覆盖率提升至18%,耐硫绒蕨的净化效率达到预期,北极海的鱼类种群数量增长20%;硫基工业园二期工程完成30%,第一批深加工的硫基部件已用于前哨站扩建;移民的适应率达98%,仅2人因身体原因返回火星,其余人都能正常开展工作。
“这是金星移民计划的第一个里程碑。”李扬站在前哨站的观景台上,看着下方忙碌的移民和生机勃勃的生态区,对身边的秦思远说,“接下来,我们要启动前哨站的二期扩建,将规模扩大到能容纳5000人,同时规划‘金星第一座移民城市’——就建在北极海沿岸,既要保留工业的活力,又要守护生态的生机。”
张薇也对未来充满期待。她和团队正在研究“绒蕨-狗尾草”的混种模式,希望能进一步提升生态隔离带的净化能力和土壤改良效率;摄影小组计划拍摄一部“金星移民日记”的纪录片,记录下每个人建设家园的故事;甚至有移民开始讨论“金星第一代新生儿”的可能性——虽然金星的环境还需要长期优化,但大家都相信,总有一天,这里会成为像地球、火星一样,适合人类世代居住的星球。
傍晚,张薇和陈雪、李伟一起坐在前哨站的屋顶,看着金星的“月亮”(其实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从金星上看,呈现出淡淡的蓝色)。“你们说,十年后的金星会是什么样子?”陈雪问道,手中把玩着一颗从北极海捡来的贝壳(这里曾是远古海洋的遗迹)。
“十年后,这里会有高楼大厦,有公园绿地,有学校和医院。”李伟笑着回答,“工业园会生产出太阳系最先进的星际设备,新三角洲会成为金星的‘粮仓’,我们的孩子会在这里长大,知道金星曾经是‘炼狱’,是我们用双手把它变成了家园。”
张薇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磁场发生器——那淡蓝色的光芒,像守护金星的星辰,也像人类探索星际的希望。“会的,一定会的。因为我们不是来‘占领’这颗星球,而是来‘陪伴’它成长——和它一起,成为太阳系里最特别的‘钢绿共生’家园。”
夜色渐深,前哨站的灯光逐渐亮起,与工业园的灯火、北极海的波光、同步轨道的磁场光芒交织在一起。1000名移民的呼吸与金星的生态循环同步,他们的脚步与工业的轰鸣共振——这颗星球的移民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属于人类与金星的“共生故事”,还有更长、更精彩的篇章,等待着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