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谷地,暮春的风仍带着塞外的料峭,
吹过蜿蜒的河谷,卷起阵阵黄尘。
宣府镇东北缘,扼守河谷要冲的宁远堡,
便如同一个楔子,牢牢钉在这条北虏南下的潜在通道上。
堡城不大,以黄土夯筑而成,墙垣饱经风霜雨雪,
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也显得异常坚固。
堡墙之上,明军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面上的“明”字与将领的姓氏旗时而舒展,时而卷紧。
堡墙西南角的马面上,一个年轻的身影正按着腰刀,凝神向西北方向眺望。
他身形算不得特别魁梧,但站姿如松,自有一股精悍之气。
身上穿着已经褪色的鸳鸯战袄,
外罩一件皮甲,头顶明盔的红缨随风摆动。
看他面容,犹带几分少年人的青涩,
约莫十七八岁年纪,但眉宇间却已有了超越年龄的老练。
此人,正是奉调至此协防的把总——周遇吉。
周遇吉,辽东锦州卫人。
若论其出身,和什么将门之后根本不搭边儿,
传闻他本名周时纯,早年随父母逃荒至锦州,
为了活路,才投身行伍,在这刀枪里搏个前程。
少时的周遇吉,便以胆气过人、膂力强劲闻名乡里,更有一手出众的射术。
军中亦有记载说他“少有神力,勇武善射”。
曾有传言,他年轻气盛时,见有跋扈武官欺压百姓,
竟怒而出手,徒手便将那欺压良善之辈打翻在地,自此乡里恶徒见之皆避。
这等性情本事,在明末战乱频仍的辽东,投身军旅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天启三年,时年十八的周遇吉,因其勇猛果敢,
已在宁远守备满桂麾下崭露头角,成为一名低阶武官。
他原本随满桂镇守宁远(今辽宁兴城),直面辽东腹地,主要防务是应对日益坐大的后金努尔哈赤。
然而,月前,宣府镇方面向辽东求援,
言及塞外蒙古诸部近来活动诡谲,游骑频繁出没于边墙之外,恐有与东虏勾结之嫌。
加之张家口一带与察哈尔部林丹汗的互市即将重开,需增派得力人手驻防弹压,以防不测。
宣府自身兵力捉襟见肘,只得向同为九边重镇的辽东请援。
满桂虑及全局防线安危,虽自身压力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