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古董修复工作室的地下密室,空气凝滞如古墓。柔和的聚焦光灯下,那块从拍卖会漩涡中夺回的古玉残片,被安置在一个铺着黑色天鹅绒的防震工作台上。它不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矿物,在陈垣的感知中,它更像一个沉睡了千年、刚刚被惊扰的意识核心,正散发着微弱而持续的、如同心跳般的能量脉冲。
李琟带来的设备远比肉眼观察来得精密。多频谱扫描仪勾勒出玉石内部肉眼无法察觉的、如同神经网络般细微的能量导管;量子共振探测器则捕捉到其与脚下大地深处那磅礴地脉之间,存在的某种稳定的、如同和弦般的能量交换。
“结构极其复杂,远超已知的任何人工雕琢技术,”李琟盯着屏幕上构建出的三维能量模型,语气带着罕见的凝重,“这些能量通道……像是自然生长的,又像是被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技术‘引导成型’。它确实是一件‘谐振器’,但其工作原理,更接近于……生物体的器官,而非机械装置。”
陈垣伸出手指,悬停在古玉上方,并未直接触碰。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悯与苍凉感,顺着那能量的涟漪,丝丝缕缕地渗入他的心神。他仿佛能“听”到,这玉石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过的无数次地脉能量的潮起潮落,以及……某种强行施加于其上的、试图扭曲其天然频率的、带着冰冷恶意的“杂音”。
“它很痛苦,”陈垣闭上眼,轻声说,像是在转述一个微弱的声音,“有人在强迫它‘跑调’,就像……掰弯一把古琴的琴柱,让它无法再奏出纯净的音符。”
李琟看了他一眼,没有质疑这种近乎玄学的感知,只是将数据记录得更加详细。“这种‘杂音’,很可能就是‘归一者’试图覆盖地脉网络的尝试留下的痕迹。但这玉石本身的‘材质’和‘结构’,坚韧得超乎想象,他们在没有完全理解其本质前,似乎也无法彻底破坏它,只能进行干扰。”
就在这时,李琟的加密通讯器收到了一份来自“守望者”情报网深层档案库的、标记为【绝密/碎片/需最高权限拼合】的文件。发件人署名只有一个字:“影”。
文件是关于一个名为“黛”(Dai)的女性的心理学与行为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并非由某一位分析师完成,而是“守望者”通过数十年的零星观察、外围情报交叉比对、以及对其偶尔留下的“痕迹”(如被其精神力量无意中影响的普通人的口述、特定环境残留的能量签名等)进行的拼图式还原。
报告的开篇,就奠定了一种非临床的、近乎面对非人存在的敬畏与困惑基调:
对象:黛(代号,非确认名)
身份推测:与‘归一者’及新出现威胁‘窃据者’均存在高度关联,权限等级疑似极高。其存在时间跨度远超正常人类生命周期,行为模式无法用常规心理学模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