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最顶尖的分析师团队,在交叉比对了“日晖计划”的能源调度数据与陈垣父亲留下的全球地脉测绘资料后,得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日晖计划”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地理坐标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概率,精准地覆盖并穿透了全球地脉网络的七大主干能量交汇点(与七个守夜人主要据点位置高度重合!)。这些设施的设计蓝图(仅获取到部分)显示,它们并非单纯的接收或防御装置,而是带有强烈的能量抽取、引导与压制特性。
· 矛盾与疑点:
· 如果是为了防御地外威胁,为何主要设施都指向星球内部,而非星空?
· 计划所需的某些特殊材料与能量核心,其物理属性与“归一者”试图用于覆盖地脉的技术所需材料高度一致,甚至更为先进。这暗示“日晖计划”与“归一者”在技术层面可能存在共享或继承关系,但前者规模更大,目的可能也更极端。
· 一份被多次涂改、最终废弃的早期方案草稿中,出现了“信息熵减”、“意识场稳定锚”、“变量消除协议”等与防御外星人完全无关、却与“黛”的心理学报告中提到的“抗拒熵增”、“追求静态完美”理念惊人吻合的术语。
猜想三:文明级别的“选择性”保存?
最令人不安的,是分析师对几位模糊处理的“日晖计划”核心参与者进行的心理动机推演。这些站在人类权力与智力金字塔顶端的精英,其行为模式显示出一种混合了极度理性、生存恐惧与……某种近乎神性的、冷酷的“抉择”欲望。他们似乎相信,面对某种无法抗拒的、可能导致文明彻底湮灭的终极危机(不一定是外星人,可能是某种宇宙物理规律变化、或无法控制的科技失控),唯一的生存之道,不是抗争,而是 “封装”。
· 恐怖的推论:
· “日晖计划”的真正目的,可能并非保护地球上所有的人类和文明形态,而是在灾难来临前,利用地脉网络的庞大能量,构建一个巨大的“文明保险库”,将经过“筛选”的、符合他们定义的“纯净”、“有序”、“有价值”的知识、基因库以及少数“合格”的人类意识,强行封存起来,进入某种停滞状态,以待未来某个“安全”的时刻重启。
· 而这个“筛选”标准,无疑会排除掉他们视为“混乱”、“冗余”、“危险”的一切——这包括了大部分自由发展的知识、不受控制的思想、乃至……绝大多数“不合格”的普通人类。这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级别的、冷静到极致的“弃保”策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