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敏捷之殇——当组织追不上战略

职能深井与部门墙: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如市场部、技术部、销售部)形成了坚固的“谷仓”,各自拥有独立的KPI和话语体系,协同成本极高。

决策瓶颈:大量决策需要层层上报至高层,不仅速度慢,而且让高层陷入具体业务审批,无力思考真正重要的战略问题。

资源固化:人员和预算被锁定在固定的部门内,难以根据项目需要快速流动和重组。

价值观稀释:早期“客户第一、拥抱变化”的价值观,在规模扩大后,被部分员工理解为口号,实际行动中“流程第一、规避风险”的倾向开始抬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次,是设计“敏捷团队”结构,打破部门壁垒。 基于诊断,陈默力排众议,决定动一次“大手术”。他宣布,逐步打破完全按职能划分的架构,在公司核心业务领域,全面推行 “面向客户的敏捷团队”模式。

这些敏捷团队,不再是临时性的项目组,而是拥有高度自主权的、相对稳定的“微型公司”。每个团队围绕一个特定的客户价值流或产品线组建,例如“智慧农业敏捷团队”、“工业互联网敏捷团队”、“可信贸易敏捷团队”。

团队内部必须包含完成该业务所需的所有关键角色:产品经理、技术开发、用户体验设计师、市场运营、甚至财务和法务代表。他们被集中在一起办公,拥有共同的业务目标(如客户满意度、产品收入、市场份额)和决定如何实现目标的自主权。

团队负责人被赋予极大的权力,包括本团队内的资源调配权、一定额度内的预算审批权、以及产品特性的决策权。职能部门(如中央技术部、市场部)的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能力中心”和“资源池”,负责制定专业标准、培养专业人才、储备前沿技术,并向各敏捷团队输送合格的人才。

再者,是建立“透明化决策与协作”机制,提升运营节奏。 为了支持敏捷团队高效运作,一系列新的协同机制被建立起来。

推行“OKR”目标管理法:在全公司范围内,从陈默开始,层层分解和公开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这使得每个人的工作都能与公司战略目标对齐,跨团队协作有了共同的语言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