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业务复杂度的提升和客户要求的提高,产品质量与交付稳定性成为生命线。方哲主导,在各个业务线推行严格的“流程化质量管控”。
在技术研发侧,全面推行“敏捷开发”与“DevOps”文化。代码提交必须经过自动化测试套件的检验,任何新功能上线必须经过“开发环境-> 测试环境 -> 预发布环境 -> 生产环境”的严格流程,关键操作需多人复核。虽然初期觉得繁琐,但很快,线上突发故障的数量显着下降,工程师们从不断的“救火”中解脱出来,能够更专注于创新和优化。
在业务运营侧,尤其是社区服务和供应链金融这类重运营的业务,则大力推行“标准化作业程序”(SOP)。将每一个关键操作环节,从客户拜访、资料审核、风险初评到售后跟进,都分解成明确的步骤、动作规范和检查标准。新员工通过SOP和配套的培训,能够快速上手,保证了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是设计和流程保障出来的。”方哲在质量复盘会上强调,“我们要打造的,是一条即使换了一拨人来操作,也能稳定产出合格产品的‘流水线’。”
三、 模块化的组织中台
为了支撑前台的灵活创新与快速响应,“智伞”的中台建设进入了“模块化”深耕阶段。
技术中台不再仅仅提供通用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而是将积累的核心能力封装成一个个更精细、更独立的“能力单元”(Capability Unit)。例如,“身份认证单元”、“数据加密单元”、“风险规则引擎单元”、“合同智能审核单元”等。这些单元通过标准的API接口对外提供服务,前台业务团队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组合这些单元,构建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创新效率和交付速度。
业务中台则致力于将市场拓展、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最佳实践和方法论,沉淀成可复用的“运营工具包”和“知识库”。地推人员在新区域开拓时,可以直接调用经过验证的“市场分析模型”和“客户接触话术库”,少走弯路。
四、 制度化的人才梯队
面对依然激烈的人才竞争,“智伞”开始构建制度化的人才培养和晋升体系,减少对个别“明星员工”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