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向理解”培训:不仅为外派员工提供对象国的语言文化培训,也为总部经常与海外业务对接的员工提供跨文化沟通培训,同时邀请区域本地优秀员工到总部交流,增进相互理解。
· 价值观的本地化诠释:鼓励区域团队在坚守“技术向善”、“价值信任”等核心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本地文化语境,用当地员工和客户更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诠释和践行这些价值观。
这套初步的“国际化治理体系”在后续的东南亚业务拓展中,开始接受检验。
当越南咖啡豆溯源项目启动时,区域团队依据《权责手册》,在预算内自主选择了更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社交媒体进行推广,无需事事请示总部。
当遇到印尼市场关于数据存储本地化的特殊法规要求时,区域团队依据“决策上报清单”,迅速将问题升级,总部技术、法务部门快速响应,共同制定了合规且成本可控的本地化部署方案,避免了项目延误。
当马来西亚本地员工对公司的“极致担当”价值观理解出现偏差,倾向于过度承诺客户时,“文化大使”及时介入,通过案例分享和讨论,引导团队理解“担当”的前提是诚信和量力而行。
陈默看着各个海外项目在既定的框架内平稳运行,虽然仍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但不再像泰国项目初期那样失控和被动。他深知,这套治理体系远非完美,需要随着实践不断迭代优化。但它的存在,使得“智伞”的国际化从一次冒险的“跳跃”,转变为一场有导航、有规则、可持续的“远航”。
“治理体系,就是我们这艘船的航海图、罗盘和船舵。”陈默在国际化委员会季度会议上总结道,“它不能保证我们不遇到风浪,但它能确保我们在风浪中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调整,知道如何能避免触礁。现在,我们的船队规模还小,但有了这套初步的规则,我们就具备了在更广阔海域组建更大船队的基础能力。”
“智伞”的国际化征程,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与摸索后,终于开始步入以体系和规则驱动的崭新阶段。这标志着这家诞生于本土的创业公司,正逐渐褪去青涩,向着一个更加成熟、更具韧性的全球化企业形态进化。跨越山海,不仅需要勇气和技术,更需要与之匹配的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