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似乎只有转向管理这一条狭路。这显然不适合张工这样痴迷技术、不善管理的顶尖专家。陈默要求人力资源部与各业务线负责人一起,重新设计并大力推广“管理序列”与“专业序列”并行且等价的职业发展双通道。
在专业序列中,设立从“初级工程师”到“首席科学家”的清晰层级,每一层级都有对应的能力要求、职责权限和薪酬带宽。一位顶尖的“首席架构师”或“首席科学家”,其薪酬、待遇和内部影响力,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过一名副总裁。这让技术天才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在专业道路上深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而不必非要挤上管理的独木桥。
第二,实施“导师制”与“复盘赋能”,加速人才孵化。
陈默要求,所有总监级及以上管理者,都必须承担起“导师”职责,每人至少定向辅导1-2名高潜力的年轻骨干。导师不仅要关心其工作业绩,更要关注其能力短板、职业规划和成长困惑,定期进行深度交流,提供个性化指导。
同时,将“复盘文化”与人才赋能紧密结合。重要的项目复盘会,要求相关领域的年轻骨干列席旁听,甚至参与发言。让他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实战案例中快速学习决策逻辑、风险识别和问题解决方法。公司定期组织“案例工作坊”,由经验丰富的老兵带领新人,拆解经典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思维操练”。
第三,推行“轮岗制”与“项目炼金”,锻造复合型领袖。
对于有管理潜质的骨干,不再让其长期固守一个岗位。陈默推动建立了“岗位轮换”机制,鼓励甚至强制要求高潜人才在不同事业群、前中后台关键岗位之间进行轮岗。比如,让一名技术骨干去业务部门担任一段时间的产品经理,让一名市场负责人去运营部门轮岗。这种跨界的历练,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效率,但长期看,是打破部门墙、培养具备全局视野的未来领袖的必由之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时,有意识地安排高潜人才去负责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跨部门的“硬骨头”项目,将其置于压力和复杂环境中进行“淬火”,并配备资深导师提供支持。这种“项目炼金”模式,是检验和提升领导力的最佳试金石。
第四,刷新激励机制,绑定长期利益。
在B轮融资后,陈默推动董事会批准,设立了面向核心骨干的、更大规模的期权池。并且,优化了期权的兑现机制,与公司长期业绩(如用户价值指标、生态健康度)和个人的持续服务年限更紧密地绑定。同时,探索“项目跟投”、“利润分享”等更多元的激励方式,让核心人才能更直接地分享到公司成长和价值创造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