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早已安顿好的墨家和农家,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甚至一些平日里名声不显的小学派,也都怀揣着各自的典籍、学说和期望,汇聚到了一起。
咸阳城里,随处可见穿着各色服饰、操着不同口音的“文化人”。
他们有聚集在临时安排的客舍激烈辩论,也有好奇的穿梭于咸阳街头,观察着豆腐坊、沸锅摊、贴着春联的商户,感受着与书中记载、道听途说截然不同的“秦地风貌”。
而痛苦也正来源于此。
安顿这些人就是个巨大的工程,住宿、饮食、礼仪接待,样样都得操心。
少府和典客署的人忙得团团转,顾念一作为名义上的“总协调人”,更是脚不沾地。
今天要调解儒家和法家因为“礼法孰重”在驿馆门口差点上演的全武行,明天要安抚道家高人抱怨居所临近工地太过喧嚣,后天还得应付名家学者追着问“白马非马”与“豆腐是不是豆之魂”这种让人头秃的问题。
【救命啊!我只是个想种田修路搞钱的穿越者,不是大学辅导员啊!】
顾念一第N次从一群吵得面红耳赤的学者中脱身,内心哀嚎遍野。
跟在她身边学习的吕雉,则是不动声色地记录着各方诉求和矛盾点,偶尔在她忙不过来时,代为传达指令,安排琐事,越发显得沉稳干练。
“吕姐姐,多亏有你。”顾念一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由衷感叹,“不然我非得被这群大爷给生吞活剥了不可。”
吕雉微微一笑,递上一杯温水:“大人过誉了。百家齐聚,观点迥异,生出龃龉在所难免。雉观之,彼等虽争执不休,然对能参与学院建设、传承学说,内心实则极为看重。此乃契机。”
“契机是契机,可这也太吵了……”顾念一苦笑。
更让她头疼的,是接下来的核心任务——学院的教材。
这一日,在学院工地旁临时搭建、充当“教材编撰委员会”总部的大棚子里(条件简陋,但够大)。
一场关于教材编撰方向的讨论会,不出意外地又变成了大型辩论现场。
大棚子中间摆着几张拼起来的长桌,上面铺着厚厚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