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八年,十月。
建安城迎来了立国以来最盛大的凯旋仪式,但与往日的喧嚣不同,这次的庆典在庄严中带着几分肃穆。
阵亡将士的灵位被恭迎至新建的英烈祠,曹植率文武百官及万民素服致祭。
"魂兮归来!返故居兮!"钟繇主持的祭文在广场上回荡,五千七百三十二个名字被永远铭刻在汉白玉碑上。
许多阵亡将士的混血子女穿着孝服,用生硬的汉语跟随诵读祭文,这个场景让无数观礼者动容。
次日的庆功宴上,曹植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当众将佩剑"青釭"授予曹苗:“自即日起,世子曹苗总领全国军政要务。孤将潜心着述,将这些年治国理政的心得编纂成书。"
这个决定意味着曹植开始逐步交卸权力,但并非隐退。在随后召开的军政会议上,他提出了名为"永续"的三十年发展规划。
"此战虽胜,实属侥幸。"曹植的开场白让刚刚得胜的将领们清醒过来,"罗马损失不过三成兵力,其国势未衰。据商洲密报,奥勒良已在亚历山大港建立新的造船基地。"
他展开一幅全新的世界地图,上面清晰标注着各方的势力范围:
“未来三十年,我们要做三件事:深耕唐洲、巩固盟约、开拓远洋。"
具体的规划让所有人为之振奋:
在军事上,建立五大都督府,实现防区责任制;
在经济上,开凿贯通东西的运河,将太平洋与亚马逊水系连接;
在文化上,设立"万国学宫",系统整理各文明智慧;
在科技上,启动"远航计划",探索太平洋深处的未知大陆。
最令人意外的是,曹植特别强调:"从今往后,凡我唐汉重大决策,均需咨政院三分之二通过。世子的命令,与孤亲令同等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