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家决裂后的生活,比想象中更为忙碌,却也充满了亲手创造未来的踏实感。江澈几乎住在了临时租用的“桥梁计划”筹备办公室里,与技术团队和早期投资人进行着高强度的磨合。许念则一边处理毕业事宜,一边为《本源共振》后续的展览机会奔波,同时开始构思新的创作。
表面上,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力前行,感情在共同抵御外压中似乎更加坚不可摧。但有些东西,如同冰面下的暗流,在无人察觉时,已悄然改变了方向。
触发点是一封误投的邮件。
许念正在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整理参展资料,江澈的邮箱账号因为之前在她电脑上登录过,没有完全退出。一封新邮件的提示弹出,发件人是一个陌生的、以心理学研究机构为后缀的邮箱,主题是:「关于您咨询的“情感模式稳定性与长期关系维系”后续数据反馈」。
鬼使神差地,许念点开了那封邮件。
邮件内容极其专业且冰冷,像一份学术报告。里面详细分析了一种“高智商、高规划性人格”在建立亲密关系时可能采用的“最优策略模型”,包括如何通过精准的“情绪价值投放”、“危机共同应对”及“未来蓝图绑定”来快速建立深度信任和依赖。报告甚至隐晦地提到了如何“模拟”出一种近乎本能的深情,以达成关系的“绝对掌控”和“目标锁定”。
邮件的最后,附有一份早期的数据分析,日期远在他们合租之前。分析对象的数据特征,与江澈高度吻合。结论是:该对象有高达92%的概率,会采用此类“高效但缺乏情感自发性的策略”来处理深度关系。
许念握着鼠标的手指,瞬间冰凉。
那些被她刻意压在心底的、细小的疑虑,在这一刻,如同被打开了闸门的洪水,汹涌而出。
他过于完美的深情告白。
他步步为营的靠近方式(合租)。
他总能“恰好”在她需要时出现。
他为她规划的、详尽到可怕的未来蓝图。
甚至……他毫不犹豫地放弃继承权,这本身是否也是一种计算好的、为了“绑定”她而进行的、代价巨大的“情绪价值投放”?
所有他让她心动不已的瞬间,所有她以为的“命中注定”和“深情不渝”,在这份冰冷的“策略分析”面前,都仿佛变成了一场精心编写、高效运行的代码。
他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在对她运行这套“最优策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