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校对”计划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涟漪。借助“音核”平台庞大的用户基础,尤其是那些深耕民乐领域的资深乐迷和民间艺人的热情参与,大量沉睡在故纸堆中的乐谱以惊人的速度被激活、校对。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民间高手们往往各执一词,对某个古谱指法、某个装饰音的理解各有传承,提交的校对版本时常相互矛盾,争论不休。
研发中心的算法团队看着后台五花八门、甚至彼此冲突的标注数据,再次陷入了困惑。数据的“量”上来了,“质”却变得难以把控。
林清音在听取了团队的汇报后,没有急于下结论。她仔细翻阅了几份争议最大的乐谱校对记录,发现这些争论往往并非对错之分,而是源于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演奏习惯和审美差异。
“这不是麻烦,这是财富。”她眼睛微亮,对有些焦头烂额的团队负责人说,“这正说明了我们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声音。”
她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众包”平台之上,建立一个“专家评审团”机制。邀请各大音乐学院的教授、不同流派的非遗传承人、以及像阿兰·罗森伯格这样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以线上形式参与),组成一个多元化的权威小组。对于争议较大的校对点,不再追求“唯一正确”答案,而是由评审团进行辨析,在数据库中为其标注多个“可选版本”,并详细说明每个版本的来源、特点和适用语境。
“我们要构建的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库,而是一个包容的、立体的、活态的华夏音乐基因图谱。”林清音的话语清晰而坚定,“让算法和学习者都能看到这种多样性,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再创造。”
这个方案,瞬间将争议从“谁对谁错”的泥潭中拔了出来,升华到了“兼容并蓄”的格局。既尊重了民间智慧,又引入了专业权威,更契合了“活态数据库”的核心理念。
江以辰在得知这个方案后,只是在晚餐时给她夹了一筷子她爱吃的清蒸鱼,淡淡评价:“我的旋律,总是能精准地找到最和谐的音程。”
林清音笑着接受了他的夸奖,心里明白,这是他独有的、表达赞许的方式。
就在项目的桥梁稳步搭建时,另一个“小旋律”的世界里,也奏响了一段不太平静的变奏。
李惟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才华如同掩藏不住的宝石,在一次全校性的作曲 workshop 上,他即兴演奏的一段充满现代性与矛盾张力的钢琴小品,震惊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那音乐里超越年龄的成熟度和独特语汇,让他瞬间成为了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