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柏林提案与他的解锁游戏

柏林国际音乐技术标准论坛的日期临近,林清音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提案的精心打磨中。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一次理念的宣导,关乎数字乐府所倡导的多元、包容、活态的音乐数字化道路能否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认可,从而对抗伊莎贝拉试图推动的单一、排他的纯粹标准。

她召集团队核心成员,包括那两位被伊莎贝拉的年轻工程师,开了数次闭门研讨会。

我们不能只讲技术,更要讲价值观。林清音在白板上写下核心论点,我们要向世界说明,为什么‘活态’比‘标本’更有价值,为什么‘多样性’不是混乱,而是财富,为什么技术应该用于赋能每一种文化表达,而不是将其修剪成统一的形状。

她引导团队梳理数字乐府众包校对跨年龄段研究的一系列实践,将其提炼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方法论和伦理框架。那两位年轻工程师原本就对项目充满热情,在了解到伊莎贝拉背后的意图后,更是义愤填膺,贡献了许多极具创意的展示思路,团队凝聚力不降反升。

看着团队热火朝天的讨论和不断完善、逻辑自洽的提案框架,林清音心中充满了信心。她的理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实践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之上。

晚上,她将几乎定稿的提案演示文稿拿给江以辰看。江以辰快速浏览了一遍,目光在几个关键的理念阐述和数据分析页面上停留片刻,点了点头。

不错。他难得地给出了明确的赞许,有骨头有肉,有温度也有力度。比很多只会堆砌数据的商业计划书强多了。

他指着其中一页关于文化语境注释层的图示:这个点抓得很准。技术中立,但文化有立场。把选择权和解释权交给用户,而不是算法,这是降维打击。

得到他的肯定,林清音心里像吃了定心丸。她知道,在商业逻辑和战略眼光上,他有着近乎本能的精准判断。

不过,江以辰话锋一转,带着点戏谑看着她,江太太,你准备穿着这身职业套装,去跟那些老古董讲‘文化的温度’?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看她身上保守的西装套裙。

林清音愣了一下,下意识看了看自己的穿着。

江以辰站起身,从衣柜里拿出一个早就准备好的礼盒,递给她:打开看看。

林清音疑惑地打开,里面是一件融合了现代剪裁与中式立领元素的浅青色连衣裙,面料挺括,线条流畅,既庄重又不失柔美与东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