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以辰的意外现身,如同一剂强效安心剂,驱散了林清音最后一丝紧张与异乡的疏离感。彩排结束后,他极其自然地融入她的团队,以“合作伙伴”兼“家属”的身份,参与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他没有指手画脚,只是安静地待在角落,偶尔在她目光扫过来时,递上一个沉稳肯定的眼神。
然而,真正的考验,并不只在舞台之上。
首演当天下午,按照 Aurora Global 的安排,有一场面向重要媒体和乐评人的小型发布会暨媒体联访。这是宣传的必要环节,也是直面纽约音乐界审视的第一关。
采访间里,长枪短炮对准了坐在台上的林清音。她穿着得体的藕荷色套装,妆容清淡,笑容温婉而自信。Aurora 的王牌公关主持着流程,前期的问题大多围绕着她的音乐背景、创作理念以及对纽约首演的期待,气氛还算融洽。
直到《纽约乐评》的首席评论家,以言辞犀利、眼光挑剔着称的詹姆斯·莫里森先生,拿起了话筒。他年约五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带着审视的锐光。
“林小姐,”莫里森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整个房间,“欣赏过您的音乐片段,不可否认,您拥有出色的技巧和对乐器良好的掌控力。但恕我直言,在您,以及许多试图走向国际的亚洲音乐家的作品中,我常常感到一种‘刻意’——刻意地使用东方乐器,刻意地加入五声音阶,刻意地营造一种异域风情。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为了迎合西方听众对‘东方神秘主义’的猎奇心理,而进行的某种……文化装饰(Cultural Ornamentation)?”
问题尖锐,甚至带着一丝隐晦的傲慢,直指核心!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林清音身上,连主持人都微微蹙眉,准备随时介入圆场。
后台监控屏幕前,抱着手臂观看的江以辰,眼神瞬间冷了下来,下颌线绷紧。但他没有动,只是目光沉沉地盯着屏幕里的林清音。
台上的林清音,在听到问题的瞬间,脸上的笑容并未消失,反而更添了几分沉静。她没有立刻反驳,也没有流露出任何被冒犯的情绪,只是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目光平和地迎向莫里森先生审视的眼神。
“感谢莫里森先生如此直接的提问。”她开口,英语流利,语调平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从容,“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常常被误解的核心问题。”
她顿了顿,组织着语言,眼神清亮而坚定:“首先,我想澄清一个概念。古筝,或者说任何中国的传统乐器,对我而言,从来不是‘装饰品’。它是我表达情感、诉说故事的母语,是我认知世界、与世界对话的思维方式。就像您用英文写作乐评,每一个单词的选择,每一段结构的安排,都根植于您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思维习惯一样。”
这个类比巧妙而有力,让莫里森微微挑眉。
“我作品中所运用的所有元素,无论是您提到的五声音阶,还是其他的传统技法或哲学思想,”林清音继续道,语气不疾不徐,却带着一股内在的力量,“都不是为了标榜‘我是东方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我音乐语言中最自然、最贴切的词汇。当我要表达‘空灵’,我会想到古筝的泛音,因为它能营造出那种留白和遐想的空间,这是西方乐器难以完全替代的音色质感。当我要表达‘坚韧’,我会用到扫弦和强有力的按音,那是深植于我们文化血脉中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