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音文化”的启动,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江以辰以其一贯雷厉风行的作风,迅速搭建起核心团队,并高调宣布了首个重磅项目——“新国风计划”。该计划旨在面向全球华人年轻音乐人,征集具有创新精神的民乐融合作品,最终优胜者将获得“辰音文化”的全方位包装推广及巨额创作基金,并与林清音同台演出。
消息一出,立刻在音乐界掀起巨浪。支持者欢欣鼓舞,认为这是给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机会;观望者则暗自咋舌于江以辰的大手笔和野心。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且这次的声音,比之前的网络议论更具分量。
国内民乐界的泰斗、国立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年近八十的沈墨老先生,在接受一家传统音乐媒体采访时,被问及对“新国风计划”的看法。沈老先生德高望重,门下弟子遍布各大国家级乐团,他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传统学院派的立场。
沈老先生并未直接否定,但言辞间充满了忧虑:“创新是好事,年轻人有想法也是好事。但是,‘新国风’?这个‘新’字,边界在哪里?我担心,过于强调‘新’和‘融合’,会不会让我们丢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根’和‘魂’?民乐的音韵、律法、意境,是几千年的沉淀,不是靠加点电子节奏、搞点新奇音效就能替代的。哗众取宠易,守住根本难啊。”
这番语重心长的话,经媒体报道后,立刻被广泛解读为传统权威对“辰音文化”这种资本驱动、强调“破格”的创新模式的委婉批评。一时间,许多原本摩拳擦掌准备投稿的年轻学生开始犹豫,担心自己的作品会被视为“离经叛道”。
“辰音文化”的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凝重。项目负责人将媒体报道放在江以辰面前,面露难色:“江总,沈老在学界影响力很大,他的态度,会让很多原本有兴趣的学院派学生望而却步。”
江以辰扫了一眼报道,脸上没什么表情,指尖在办公桌上习惯性地敲击着一段冷硬的节奏。他还没开口,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林清音推门走了进来。她刚结束学校的课程,穿着简单的卫衣和牛仔裤,怀里还抱着几本乐谱。她显然也看到了新闻,目光直接落在江以辰桌面的报道上。
“看到了?”江以辰抬眸看她。
“嗯。”林清音走到他办公桌前,将乐谱放下,语气平静,“沈老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辈,他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项目负责人有些意外地看着她,没想到她会“长他人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