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双重考验与彼此支撑

柏林的空气带着莱茵河畔特有的冷冽与严谨。林清音在柏林爱乐大厅的排练,比在伦敦时遇到了更直接的挑战。这座以卓越音响效果和深厚德奥音乐传统着称的殿堂,对每一位在此演出的音乐家都抱有极高的期待与审视。

排练间隙,一位在德语区极具影响力的乐评人,沃尔夫冈·克鲁格,在与指挥短暂交流后,径直走向林清音。他年约五十,面容严肃,眼神锐利如鹰。

“林小姐,”他的德语口音很重,通过翻译传达,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你的技巧无可挑剔,音乐也充满……异域风情。但请原谅我的直接,在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故乡,我们更看重音乐中深刻的哲学思辨与严谨的结构逻辑。你的作品,情感充沛,但恕我直言,是否过于注重表面的音响色彩,而缺乏真正的、德意志式的‘精神内核’?”

这番评价,比伦敦那位小提琴首席的质疑更为尖锐,直指她音乐创作的核心理念。周围几位德裔乐手也投来了深以为然的目光。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石,骤然压上林清音的肩头。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耳中的耳机,里面一片寂静,江以辰此刻正在国内准备那个重要的技术发布会,她不能打扰他。她必须独自面对。

然而,就在她深吸一口气,准备组织语言回应时,耳机里却突然传来他极其简短、仿佛掐准了时间的信息,是文字转成的语音:

【J:克鲁格,推崇巴赫的数学美感。用结构回应他。】

只有一句话,却像黑暗中骤然亮起的灯塔!他即使远在千里之外,忙于自己的战场,却依然关注着她这边的动态,并在最关键的时刻,给出了最精准的“弹药”!

林清音瞬间稳住了心神。她抬起头,迎向克鲁格先生审视的目光,脸上露出了从容而尊敬的微笑,用这几天恶补的、略显生涩但足够清晰的德语回应:

“克鲁格先生,非常感谢您深刻的见解。您提到的‘精神内核’与‘结构逻辑’,我非常赞同。事实上,在我的《丝路回响》中,看似自由的东方旋律线条之下,隐藏着一个基于斐波那契数列变化的节奏骨架,以及对中国古琴减字谱符号系统的现代化重构。这或许正是东方哲学中‘道法自然’与西方严谨逻辑的一种对话尝试?”

她引用了江以辰曾经跟她探讨过的、关于她音乐中隐藏的数学结构,以及她自己对传统谱式现代化的思考。这番话,既回应了对方对“结构”的要求,又巧妙地将东方哲学提升到了与之对等的思辨高度。

克鲁格先生严肃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讶异。他推了推眼镜,眼神中的审视淡化了些,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兴趣:“斐波那契数列?古琴谱法?有意思……请继续说。”

一场潜在的危机,在她独自的应对与他精准的远程支援下,化为了深入的艺术交流。

---

然而,就在林清音渐渐稳住柏林阵脚的同时,国内,“音核”平台重要的新技术发布会现场,却突发意外!

发布会进行到关键的产品演示环节,负责演示的高级工程师在操作最新优化的AI推荐引擎时,平台主屏幕突然卡顿,随后陷入黑屏!现场一片哗然,媒体记者们立刻骚动起来,质疑声四起。

后台,技术团队瞬间乱成一团,试图紧急修复。站在台上的项目经理脸色煞白,几乎无法控制局面。远在柏林的林清音,正好在排练休息时刷到了发布会的线上直播,看到了这混乱的一幕,她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