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创作营里的硝烟与糖

“《东西回响》”国际音乐实验室的首次封闭创作营,设在瑞士雪山脚下的一处静谧庄园。来自全球的十余位顶尖年轻音乐家齐聚于此,将在接下来的三周内,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创作与磨合。

环境绝美,氛围却如同绷紧的弦。

江以辰和林清音抵达时,陈微雨已经到了。她穿着一身专业的黑色练功服,正在落地窗边活动手指,见到两人,只是淡淡点头,目光在江以辰身上停留一瞬,便迅速移开,专注于自己的热身,姿态清冷专业,仿佛巴黎的风波从未发生。

然而,那种无形的、带着审视与较劲的气场,却悄然弥漫在空气里。

创作营的第一天,是破冰与初步理念碰撞。大家围坐在宽敞的工作室里,轮流介绍自己的音乐背景和对此项目的期待。

轮到林清音时,她落落大方,用流利的英语阐述了自己对“根植传统、拥抱现代”的理解,并播放了一小段《土灵》的片段作为例子。她的理念清晰,作品有力,立刻赢得了多位合作者的认同和兴趣。

陈微雨在她之后发言。她选择了一段自己创作的、技巧极其繁复、充满现代解构主义色彩的大提琴独奏。音乐充满了智性的美感与冷冽的张力,技术无可挑剔,但情感上却给人一种疏离感。

“音乐的本质是数学与物理的精密表达,情感只是其中的变量之一。”她最后总结道,目光似有若无地扫过林清音,“过于沉溺于所谓的‘传统温情’或‘地域色彩’,有时会局限音乐走向更广阔、更纯粹的未来。”

这话语里的针对性,不言而喻。

工作室内的气氛瞬间有些凝滞。

江以辰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击着一段节奏,闻言,他懒懒地抬眸,看向陈微雨,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音乐的边界从来不是由某种单一理念定义的。在我看来,真正广阔的未来,恰恰在于不同纬度、不同温度的声音能够平等对话,而非彼此排斥。”

他没有直接反驳陈微雨,却用更高的格局,轻描淡写地将她的尖锐化解于无形,并稳稳地支撑住了林清音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