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铁与火之歌:金工实习纪事

下午,他们开始学习操作机床——主要是台式钻床和车床。在钻床上给锤头钻孔,是另一个需要精准和胆大心细的环节。王师傅强调了安全规程,尤其是长发必须塞进帽子,绝对不能戴手套操作旋转的机床。吴普同按照划线位置,小心翼翼地将锤头毛坯固定在钻床工作台上,选择合适的钻头安装好。启动开关,钻头高速旋转起来,发出“嗡嗡”的轰鸣。他双手稳稳地扶住操作手柄,对准中心点,缓缓压下。钻头接触铁块的一刹那,发出更加尖锐的摩擦声,细碎的铁屑如同微型瀑布般从钻孔处螺旋飞出。他紧盯着进尺,感受着手柄传来的阻力,确保钻头垂直下行。当钻头“噗”地一声穿透另一面时,一个规整的圆孔赫然出现。

小主,

最让吴普同感到新奇的是在车床上制作锤柄。那根光滑的铁棍被固定在车床的卡盘上,随着电闸合上,开始高速旋转,化作一道模糊的银灰色光影。王师傅演示了如何使用车刀进行外圆、端面、切槽和倒角操作。锋利的车刀靠近旋转的工件,接触的瞬间,一卷卷亮晶晶的、如同春天新抽嫩芽般的金属屑便连绵不断地流淌出来,带着一种奇特的、属于金属加工的美感。

轮到吴普同操作时,他既紧张又兴奋。他小心地移动刀架,让车刀的刀尖轻轻触碰到旋转的铁棍。“滋——”一声轻响,一道金属屑应声而出。他慢慢摇动进给手柄,车刀平稳地移动,铁棍的直径在精确的控制下逐渐变小,表面变得异常光洁。他一时兴起,在锤柄手握的部位,尝试着用车刀刻出了一圈圈浅浅的、等距的防滑纹路。这需要极其稳定的手法和对刀尖的精确控制。他全神贯注,几乎忘记了周围机床的轰鸣。当最后一道纹路完成,他停下车床,取下锤柄。只见那铁棍的一端已经变成了符合图纸要求的锥度,而手握的部位,则多了几圈整齐而优雅的螺旋纹路,在光线下泛着细腻的金属光泽。这小小的创意,让这件纯功能性的工具,带上了一点属于他个人的印记。

最后的工序是套丝和组装。需要在锤头的孔内和锤柄带螺纹的一端,用丝锥和板牙加工出互相匹配的螺纹。这同样是精细活,力度和角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否则很容易“烂牙”(螺纹损坏)。吴普同按照师傅教的“进退”法则,耐心地、一点点地攻丝和套扣,确保螺纹清晰、顺畅。当他把加工好螺纹的锤柄,缓缓旋入锤头的孔中,直到两者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时,一把完整的小锤子终于在他手中诞生了!

但这还不算最终完成。王师傅将他们组装好的锤子收集起来,统一进行最后一道工序——热处理(淬火)。车间一角的加热炉烧得正旺。老师傅用长钳夹住锤头,将其放入通红的炉火中加热。吴普同和其他同学围在一旁,看着那原本灰暗的金属在高温中逐渐变得暗红、亮红,直至散发出橘黄色的、令人不敢直视的光芒,仿佛一块被赋予了生命的烙铁。

“淬火,是为了让钢铁变得更硬、更耐磨。”王师傅的声音在炉火的呼呼声中显得格外凝重。他看准火候,迅速将烧红的锤头夹出,在空中划过一道炽热的弧线,然后猛地浸入旁边盛满冷水的大桶中。

“刺啦——!”一声剧烈的爆响,一股巨大的白色水汽瞬间升腾而起,弥漫在车间空气中,带着一股奇特的热金属与水接触后的腥气。水面剧烈地翻滚着气泡。

待水汽稍散,王师傅将锤子捞出。原本通红的锤头已经恢复了灰黑色,但表面覆盖上了一层深蓝夹杂着褐色的氧化膜,摸上去冰冷而坚硬,仿佛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

实习课程结束,当吴普同从王师傅手中领回这把完全由自己亲手制作、并且经过了淬火考验的小锤子时,心情是难以言喻的。它沉甸甸的,木纹(锤柄他已稍作打磨)与金属的结合处严丝合缝,锤头棱角分明,带着淬火后特有的斑驳色彩和坚硬质感,锤柄上那圈他自己刻下的纹路,提供了绝佳的握持感。这不再是一块冰冷的铁疙瘩,而是凝聚了他数日汗水、专注和思考的作品,是一件真正有用的工具。

下午下课,他小心地将锤子用旧报纸包好,放进书包,第一时间就去女生宿舍楼下等马雪艳。

马雪艳刚从图书馆出来,就看到等在那里的吴普同,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快步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