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分而击之,刘骏深谙此道。
不多时,糜竺、陈庸、徐庶、贾诩四人进入书房。
行礼过后,上茶,各自就坐。
与贾诩分说一通出使许昌之事,刘骏对贾诩能争取到如此厚利甚为满意,当下大赏。
待贾诩谢过回座,刘骏看向糜竺:
“子仲,方才城外之事,详细说说。工币外流,如今到了何种地步?”
糜竺拱手,面色凝重:“回主公,此事确实严重。自我军连战连捷,尤其是庐江大胜,威震东南后,四方商贾对我淮安工币愈发认可。
因其轻便易携,又可在我境内外畅通无阻购买货物,甚至远至河北、关中,都有商人愿意接受。”
他叹了口气:“最初,外界兑换比例,大约是一分工币换两文铜钱。后渐升至三文、四文。
庐江战报传开后,如今已普遍升至五文,甚至六文、七文!一些偏远之地,听闻有换到八文、十文!”
刘骏凝视沉思。
陈庸摇头接口,语气愤懑道:
“正是如此!境内官方定价仍是一文兑一分,这巨大的利差,引得无数人铤而走险。
不仅外来商贾拼命收取工币,就连本地一些百姓、甚至小吏,也忍不住诱惑,偷偷将手中工币兑出。
最终导致市面上工币急剧减少,各工坊、商铺无币可用,这才引发了以铜钱抵工钱的风波。
那些匠户,一边喊着吃亏,一边只怕也没少偷偷兑换!”
刘骏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吟片刻道:
“也就是说,我们发行出去的工币,正被外人用远远低于其实际购买力的铜钱,大规模套购走?而我们内部,却因缺币可能引发经济问题?”
徐庶颔首道:“主公所言切中要害。
工币严重外流,长此以往,我广陵财富恐被无形中窃取。而且,若工币信用因短缺而受损,后果不堪设想。”
“主公,淮安纸币在外地价值飙升,一分纸币在可换铜钱八、九文,甚至十文!
商贾趋利,纷纷携巨资入徐州,千方百计兑换纸币,运往他处牟取暴利。”
贾诩眯着眼,慢悠悠道:“不止商贾如此。各方诸侯、世家,眼见有利可图,已然纷纷下场。
我在许昌,可随意用工币采买物品。恐怕曹操早已参与其中,乃至推波助澜。”
刘骏眼中寒光一闪。曹操?他肯定干得出来!近十倍利,足以让人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