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咸阳宫中的暗流

起初,他的目光只是随意扫过,但很快,那随意变成了专注,专注中又渐渐染上了一丝惊异,最后,惊异化为了深沉的思索。

他看得比吴石更慢,每一个字,每一句论述,似乎都在他心中激荡起波澜。

殿内只剩下竹简翻动的细微声响和烛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良久,李斯缓缓合上竹简,抬眼看着王绾,语气听不出喜怒:“张苍……便是昨日黑夫回报,那个在死牢中大放厥词,质疑‘诽谤’罪名的年轻法吏?”

“正是此人。”

王绾点头,身体微微前倾,“此乃他暗中递出的‘遗书’,实为上诉状。咸阳县狱一狱掾受其利诱,混入日常公文送至廷尉府。下官已命吴石暂缓行刑,明日于廷尉府偏堂提审。”

李斯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竹简上敲击着,节奏缓慢而稳定:“言语狂悖,胆大包天。竟敢妄议律法根本,质疑定罪尺度……其心可诛。”

王绾观察着李斯的脸色,谨慎地开口道:“丞相明鉴。此子言论,确属狂放,不尊上意。然……抛开其狂悖之外,观其论述,引据律条之精准,逻辑推演之严密,对程序、证据之重视,乃至对律法威严与言论尺度之思考……虽显稚嫩,却已触及法理深层,内合法家‘刑名’之精髓。其才……殊为可惜。”

“可惜?”李斯眼皮微抬,看向王绾,“王廷尉是觉得,此子可用?”

“下官不敢妄断。”王绾微微低头,“只是觉得,如此精通律法、且有独特见解之年轻人,若只因一时狂言便身首异处,于国而言,或是一损失。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尤其是我廷尉府,需才若渴。若能加以引导,磨去其棱角,或可成一得力干吏。”

李斯沉默了。他重新拿起那卷竹简,目光再次落在那些力透竹背的刻痕上。

“举证责任”、“心证原则”、“法律适用错误”……这些陌生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洽的逻辑力量,让他这个法家集大成者,都感到了一丝触动。

他想起那些只会空谈仁义、非议时政的儒生,想起那些招摇撞骗、欺君妄为的方士。

与那些蠹虫相比,这个在死牢中仍不忘钻研律法、试图在律法框架内寻找生路的张苍,反倒显得……格外清晰。

帝国需要的是能办事、懂律法、遵循规则的人。

狂悖可以打磨,棱角可以磨平,但才华与对律法的这份执着,却是难得。

更重要的是,张苍的案例,恰好撞在了他思考如何进一步强化思想控制、震慑不安分势力的节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