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志吃饭时还在翻数据本,忽然指着其中一页说:“昨天测的海水含盐量降了点,是不是跟这两天下雨有关?”袁同志点头:“雨季快到了,得赶紧挖条排水沟,不然雨水积在田里,苗该烂根了。”村长立刻接话:“下午我组织壮劳力去挖,保证比泄洪沟还顺溜。”
下午的日头毒起来,晒得石板路发烫。男人们扛着铁锨去挖排水沟,号子声在海边荡开老远;女人们帮着给小苗搭遮阳棚,用芦苇帘子支起个浅浅的顶,像给小苗撑了把大伞。林小满和王晓月往棚子上洒水,水珠顺着帘子往下滴,在地上洇出一个个深色的圆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嫂子,你看袁同志他们还在测数据呢。”王晓月指着实验棚,袁同志和张同志正蹲在里面用尺子量苗高,王同志举着温度计往土里插,“真不怕晒。”林小满把凉好的绿豆汤端过去,每个碗里放了颗冰糖:“歇歇再干吧,这日头能晒掉层皮。”
袁同志接过绿豆汤,一口气喝了大半碗,抹了抹嘴笑:“这汤熬得好,比我们带的防暑降温茶还管用。”张同志翻开本子给她看:“‘海选3号’已经长到五厘米了,比预计的快两天。”本子上的曲线图陡陡地往上扬,像根挺拔的禾苗。
阿泽和村里的孩子们在排水沟边玩,用泥巴捏小水渠,看着水顺着沟往海里流。宛宛把螃蟹瓶放在沟边,让小螃蟹看“小河”,瓶身上的红绳被风吹得轻轻晃。小李扎完篱笆回来,看见孩子们玩得满身泥,笑着喊:“小心点!别踩塌了沟沿,不然袁叔叔要罚你们拔草。”
傍晚收工时,排水沟已经挖得笔直,从实验田一直通到海边,沟底铺着捡来的鹅卵石,水在里面流得哗哗响。王同志往沟里撒了把从农科所带来的微生物菌剂:“这些小家伙能分解水里的盐分,让流到海里的水更干净。”林小满看着菌剂在水里散开,像撒了把细沙。
张同志把当天的数据汇总好,在石桌上摊开晾干。晚风带着海腥味吹过来,纸页轻轻晃,上面的数字密密麻麻,像爬满了小蚂蚁。小李凑过去看,指着其中一行问:“这‘海选3号’能增产多少?”张同志推了推眼镜:“保守估计,比现在的老品种多打三成粮。”
“三成!”李嫂正在收拾碗筷,手里的盘子差点掉地上,“那咱岛今年能多收两万斤粮?够全村吃半年了!”鲍先生笑着点头:“只要实验顺利,明年就能大面积推广。”院子里的人都笑起来,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扑棱棱地往海边飞去。
林小满给阿泽和宛宛洗着满身的泥,阿泽还在念叨着小苗的生长速度,说要天天来量身高;宛宛则担心她的小螃蟹渴了,非要再换次海水。林小满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心里忽然暖暖的——这些来自京市的科学家,不仅带来了种子和技术,更给这海岛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盼头。
月亮升起来时,青砖瓦房的灯还亮着。林小满路过时,听见里面的说话声断断续续传出来:“……明天测光合作用,得早点起……”“菌剂的浓度再调低些,别伤了苗根……”“老张把明天的采样点标出来,我去叫小李准备工具……”
她放轻脚步走开,月光把影子拉得很长,映在刚挖好的排水沟上。远处的海浪拍打着礁石,哗哗的声响像在为这些忙碌的身影伴奏。实验棚里的塑料布在晚风中轻轻晃,透出里面晃动的灯光,像颗明亮的星子,落在1976年的海岛上,照亮了田埂上那些悄悄生长的新绿。
第二天一早,林小满刚到青砖瓦房,就看见小李和王木匠在扎新的篱笆。竹条削得笔直,用铁丝捆得结结实实,王木匠手里的刨子“沙沙”响,木屑像雪花似的落在地上:“这篱笆得比人高,防得住野狗,还得留着观察口,方便你们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