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村的动作,像投入静水深潭的石子,表面看似平静,底下却已是暗流翻涌。
变卖资产的事,由赵二叔公带着几个精明的后生偷偷操办。他们不敢去县城,怕撞上县衙的人,只敢趁着夜色,绕远路去十几里外的几个小村落,找相熟的商户或农户交易。带去的多是些旧木床、缺腿的桌椅、甚至是几扇用不上的旧门板,还有些早年打坏了、没来得及回炉的铁器边角料。
“老哥,你这是……”邻村一个粮户看着赵二叔公掏出来的半扇旧铁锅,忍不住疑惑,“往年你们赵家铁匠铺红火,怎么突然卖这些破烂?”
赵二叔公干咳两声,脸上堆着笑,语气含糊:“嗨,家里遭了点难,娃子们快断粮了,换点粗粮救救急。”他不敢多说,只催着赶紧称重换粮,拿到那小半袋掺着沙土的高粱,就匆匆带着人往回赶,一路都在留意身后有没有尾巴。
这样的疑惑,不止一人有。有粮商收了赵家的东西,看着他们换走的那点粮食,心里犯嘀咕:“赵家村这是怎么了?前几日听说去县衙闹饷,难不成真被逼到这份上了?”
村里的气氛也透着诡异。白日里,家家户户都关着门,少见炊烟,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孩童被捂住嘴的低泣——王氏和几个妇人反复叮嘱,不许孩子们在外头哭闹喧哗。到了夜里,却亮起点点微光,那是人们在借着月光或微弱的油灯,收拾行李。能带走的只有最要紧的:几件补丁摞补丁的衣裳、磨得发亮的铁匠工具、装着换回来的粮食和盐巴的布袋。
赵远和赵罗则在清点铁匠铺的家当。风箱、铁砧、大小铁锤、淬火用的水缸……这些是吃饭的家伙,一件都不能少。赵罗指挥着后生们,把几捆最优质的铁料用破布裹紧,藏在柴火堆里——这是他们到了铁石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粮食还金贵。
“爹,刀具都磨利了吗?”赵罗低声问。他让赵虎带着几个青壮,把家里能用的柴刀、镰刀都磨得锃亮,又打了几根粗长的木棍,削尖了头,权当防身的武器。
“都妥当了。”赵远点头,眼里满是凝重,“探路的人昨天回来了,说西边那条小路还算好走,就是有几处坡陡,得小心照看老人孩子。”
赵罗嗯了一声,心里却始终悬着。他知道,这么多人动起来,不可能完全瞒住所有人。
县城县衙后堂,刘坤正慢条斯理地品着茶,对面站着前日去赵家村下通牒的那个衙役头目。
“那赵远,有动静吗?”刘坤放下茶杯,眼皮都没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