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一道壁垒

他又指着隘路两侧的崖壁:“崖上也不能空着。找些粗长的树干,一头削尖,斜着往下固定在崖上,就像朝下的矛。谁要是想从崖上爬过来,这些树干就能扎穿他。”

赵虎看着赵罗画的图样,眼睛一亮:“对啊!这么一来,不管是从路上冲,还是从崖上爬,都难进来!小罗,你这法子比直接插木桩管用多了!”

不光是栅栏。赵罗还记得现代纪录片里看过的简易了望塔的样子,他让几个手脚灵活的后生,在山口往里一点、视野开阔的一块巨石上,用四根粗木搭了个架子,再铺上木板,架起半人高的护栏——这就是最初的了望点,白天黑夜都派人轮流值守,手里拿着削尖的长杆,一旦有动静,就敲锣示警。

他还让人在通往山坳的小路上,挖了几个浅浅的陷阱,上面用树枝和浮土盖着,陷阱里插些削尖的木刺——虽未必能伤人,至少能迟滞敌人的脚步,给了望点报信争取时间。

这些法子,说不上多精妙,都是些最基础的工程和防御思路,放在现代不值一提,可在只懂蛮力的族人看来,却透着股“门道”。他们照着赵罗说的做,果然觉得比自己瞎忙活要顺手得多,效率也高了不少。

赵远看着儿子拄着拐杖,在各个工地间穿梭,时而指点,时而亲自动手(哪怕只是递块石头、扶根木杆),眼里满是欣慰。他发现,儿子不仅胆子大了,脑子也变得格外清楚,那些想法,既实用又稳妥,竟比他和伯公这些老人考虑得还周全。

五天后,当最后一根木桩被夯实在山口的石墙里,当三个主洞的茅草顶铺好,当了望点上的铜锣挂起时,铁石山的简陋营寨,总算有了个雏形。

修整后的山洞虽依旧简陋,却干燥整洁了许多,地上铺着厚厚的干草,角落里堆着捆好的衣物和粮食,妇女们在洞口缝补衣物,孩子们在洞外不远的地方,由老人照看着,捡拾着地上的干柴,脸上有了几分活气。

山口的栅栏黑漆漆的,斜插的木桩和垒起的石块透着森然,崖上的“尖木阵”隐在荆棘里,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了望点上,一个后生正警惕地望着山下的方向,铜锣就挂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傍晚时分,炊烟从几个临时搭起的土灶上升起——那是用石块垒的,底下烧着枯枝,锅里煮着稀稀的野菜汤,还掺了点从家里带来的杂粮。虽依旧清苦,却比迁徙路上那几口干粮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