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两日,勘探队每日带回的消息都让人心头添暖——山坳西侧找到一处储量不浅的露天铁矿脉,成色虽非顶级,却足够日常锻造;山后发现一条常年不干的山涧,水流比之前的山泉更稳;甚至在一处崖壁下,还采到了几丛能吃的野菌。
但赵罗不满足。他知道,要真正在铁石山扎下根,单有这些还不够。尤其是炼铁所需的辅助资源,若找不到,改进熔炉的想法就只能是空想。第三日一早,他揣上几块干粮,拎着一把小铁锤,带着族里最年长的两位老匠人——赵三叔公和赵五叔公,还有四个手脚麻利的年轻后生,决定亲自深入铁石山腹地,做一次更细致的勘探。
“小罗,山里路险,你伤还没好利索,何必亲自去?”赵三叔公看着他单薄的身影,忍不住劝道。这两位老匠人是族里打铁手艺最精的,对矿石、泥土的辨识远超旁人,赵罗特意请他们同行,就是想借他们的经验,也想把自己知道的“门道”说给他们听。
“三叔公,我得亲眼看看才放心。”赵罗笑了笑,拄着一根磨得光滑的木杖,“咱们要在这儿过日子,资源在哪、有多少,心里必须有本明账。”
队伍沿着前两日勘探队标记的路径往里走。越往山里,路越难行,时而要攀过陡峭的岩壁,时而要蹚过没过脚踝的碎石滩。赵罗走得慢,却眼观六路——他不光看山石,还留意脚下的泥土、路边的植被,甚至崖壁上渗出的水痕。
“小罗你看这儿!”走在最前头的年轻后生突然喊了一声,指着前方一片裸露的崖壁。
众人凑过去,只见那崖壁上嵌着一片黑褐色的矿石,层层叠叠,像凝固的岩浆。赵五叔公蹲下身,用小铁锤敲下一块,放在手里掂量,又用指甲刮了刮矿石表面的粉末,捻了捻,眼里倏地亮了:“好东西!这是‘镜铁矿’!比咱们前几日见的矿砂成色好得多,敲碎了直接能入炉!”
赵罗也蹲下身,仔细看着矿石的纹路。这矿石断面发亮,带着金属光泽,确实是品质不错的赤铁矿变种。他用锤子轻轻敲开一块,里面没有明显的杂质,心里先松了口气——至少核心的铁矿资源比预想中充足。
“标记下来,”赵罗转头对带了羊皮和炭笔的后生说,“记清楚位置,大概范围,回头组织人来开采。”
后生赶紧在羊皮上画了个圈,标注“镜铁矿脉,量大质优”。
继续往里走了约莫半个时辰,赵罗突然停在一处矮坡前。坡上覆盖着一层灰白的碎石,和周围的黑褐色山石格格不入。他捡起一块碎石,放在手里搓了搓,碎石簌簌碎裂,变成细腻的白粉末。
“这是……”赵三叔公也拿起一块,疑惑地打量,“看着像石头,又脆得很,烧了怕是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