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装枪的试射声还在山谷里回荡,讲武堂的学员们正为推演战术争得面红耳赤,铁石山沉浸在技术突破带来的振奋中时,一份来自北方的加急情报,像一块冰投入滚油,瞬间让山寨的气氛凝重下来。
是负责北境情报的斥候赵栓柱传回的消息。这次他没有亲自回来,而是托一个商队带来了一封用密语写就的信笺,还有几块沾着焦黑痕迹的布片。
赵罗在核心山洞里拆开信笺,旁边围着赵虎、赵诚、赵五叔公等人。信上的内容让所有人的脸色都沉了下来:
“关外鞑子(指清军)活动频繁,三月内已三次破长城入关,劫掠永平、迁安等地,杀掠甚众。其兵锋锐利,骑兵迅捷如风,重甲步兵坚不可摧。此次入关,鞑子似有异动,不再满足于劫掠,有向内地渗透之势,山东北部已察觉鞑子细作活动……”
赵栓柱还在信末特意标注:“鞑子火器亦有长进,见其用‘红衣大炮’轰击城墙,威力远胜官军旧炮。其军纪律严明,悍不畏死,非流寇、官军可比。”
那几块焦黑的布片,据说是从被鞑子焚毁的村庄里带出来的,上面还能闻到烟火和血腥混合的气息。
山洞里一片死寂。之前对付明军,哪怕是万人大军,他们有火器优势,有地形依托,心里有底;对付流寇,更是胜券在握。可“鞑子”这两个字,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人心头。
北方的鞑子,这些年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他们从关外打来,不止一次兵临北京城下,凶悍之名,天下皆知。只是以前,铁石山地处山东腹地,总觉得那是遥远的威胁,没想到如今竟已隐隐逼近。
“鞑子……真有那么厉害?”赵虎声音有些干涩,他虽没见过鞑子兵,却也听过不少传闻。
“比传闻更厉害。”赵诚曾去过北方经商,对鞑子有所了解,脸色凝重地说,“我见过被鞑子劫掠后的村子,十室九空,尸横遍野。他们的骑兵,一日能奔百里,抢了就走,官军根本追不上。他们的步兵,穿着重甲,弓箭射不穿,刀砍不动,冲锋时像墙一样压过来,很吓人。”
赵五叔公也皱着眉:“他们还有红衣大炮?那玩意儿比咱们现在造的炮还厉害?”
赵罗没有说话,手指轻轻敲击着石桌,目光落在地图上——地图上,长城以北的区域被简单标注着“鞑子”,而山东北部,离铁石山已不足千里。
他清楚,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