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人选落定。接下来,林万骁要选秘书。
市委秘书长钱伟年送来的那摞关于秘书人选的履历和材料,一直放在林万骁办公桌的角落。他没有急于约谈,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考验人、也更见真章的方式,阅读这些候选者自己写的东西。
文字,往往最能暴露一个人的思想深度、逻辑能力和立场态度。
几天里,林万骁在处理繁忙公务的间隙,逐一翻阅那些个人总结和提交的代表性文稿。大部分内容四平八稳,充斥着正确的套话和对上级精神的简单复述,难以看出真实的水平和独立的思考。有些人显然精心准备,文笔华丽,辞藻堆砌,却是精致的塑料花,缺乏生命力和洞察力。
直到他翻开一份来自市委政策研究室年轻干部秦致远提交的材料时,他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住了。
这是一篇题为《西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的调研报告,并非正式下达的课题,更像是个人利用业余时间的深入研究。报告没有华丽的封面和装帧,只有朴素的排版和扎实的内容。
开篇就用详实的数据说话,清晰勾勒出西明市产业结构“一产弱、二产虚、三产散”的现状,指出过度依赖矿产资源、烟草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培育缓慢,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严峻现实。
但报告真正让林万骁凝神的,是其后半部分犀利的分析。秦致远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创新不足”、“人才匮乏”上,而是直指问题核心:
· “政策空转”与“利益固化”:报告指出,某些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看似完备,但在执行层面往往遭遇“中梗阻”,真正有潜力、无背景的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政策红利。相反,一些与权力关系密切的企业,却能轻易获得土地、资金、项目,形成了隐性的“政策寻租”和利益输送链条。
· “营商环境表象化”:他尖锐地批评,当前的营商环境优化多停留在“微笑服务”、“一窗办理”等表层,但在涉及市场准入、公平监管、法治保障等深层次问题上,进步缓慢。“官商勾结”、“红顶中介”等现象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严重挫伤了外来投资和本地民营企业的信心。
· “人才逆淘汰”隐忧:报告甚至大胆提出,由于体制机制僵化和某些领域的“潜规则”盛行,导致一部分真正有能力、有抱负的干部和专业人才要么选择离开,要么被边缘化,而善于钻营、长于关系者可能获得更多资源,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这些分析,刀刀见血,几乎是对西明市现有发展模式和部分政治生态的尖锐批判。报告最后提出的建议,如“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壁垒”、“建立基于规则而非关系的普惠性产业政策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等,也都切中要害,显示出作者并非只会发现问题,更有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勇气。
通篇报告,数据扎实,逻辑严密,语言犀利而不失严谨,展现出深厚的调研功底、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难得的独立思考能力。
林万骁合上报告,目光落在作者姓名上,秦致远,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科主任科员(正科级),三十二岁。履历显示他是国内顶尖名校经济学硕士毕业,通过选调生渠道来到西明,在政策研究室已工作六年。
一个在研究室待了六年的正科级干部,能写出如此有锋芒、有见地的报告,却似乎并未得到重用。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