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见鹿于联合国发出震撼世界的宣言,并独自咀嚼着文明级重任的沉重时,在距离宁州见鹿总部仅十几公里外的宁州市政府大楼里,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正进入关键的收获季节。
市长苏晚晴站在自己办公室的巨幅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日益焕发出科幻色彩的城市。与林见鹿喜欢的顶层星空视角不同,她的视野更“接地气”——纵横交错、车流不息的智能高架路网;掩映在绿树丛中、屋顶覆盖着太阳能薄膜的现代化厂房;远处,刚刚封顶的“全球人工智能与未来能源创新中心”双子塔楼,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蓝色的光芒。
她身上剪裁利落的浅灰色行政套装,一丝不苟地盘起的发髻,以及眉宇间那份挥之不去的干练与审慎,都与几年前刚主政宁州时并无二致。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她眼神中多了几分沉淀下来的从容,以及一种看着自己亲手哺育的“孩子”茁壮成长后的、内敛的欣慰。
桌上的内部通讯器响起,秘书的声音传来:“苏市长,中央调研组的车队已经进入市政大道,五分钟后抵达。”
“好,按预定方案接待。”苏晚晴的声音平静无波,她整理了一下衣领,转身走向门口,步伐稳健有力。今天,她将向来访的最高层级调研组,全面汇报宁州打造“高科技产业集群全国样板”的经验与成果。
汇报会场设在崭新的市政会议中心。当苏晚晴陪同调研组一行步入会场时,即便是见多识广的中央领导,也被眼前极具未来感的场景微微触动——环形会场中央,是全息投影出的宁州市动态三维模型,城市数据如同血液般在建筑和道路的脉络中实时流动;每位与会者面前,是轻薄如纸的柔性显示屏,资料可随时调取、批注;甚至连服务会场的,都是几台行动精准、悄无声息的智能机器人。
“各位领导,欢迎来到宁州。”苏晚晴站在主讲台前,没有拿厚厚的稿子,只有手腕上神经束手环泛着的微光,显示她正与中央AI“昆仑”的市政管理子模块深度连接。她的开场白简洁有力,“下面,我将围绕‘市场主导、政府赋能、生态共生’这三个关键词,向各位汇报宁州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她没有罗列枯燥的GDP数字和产业目录,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和场景切入。
“大家现在看到的城市实时数据流,”她手势轻划,全息城市模型中,几条主干道的车流速度、公共交通负载、能源消耗等数据清晰显现,“背后是见鹿科技‘灵犀’OS与市政府联合开发的‘城市神经网络’。它不仅能智能调度交通,降低平均通勤时间15%,更能精准预测区域性能源需求,动态调节电网分配。上个月,我们凭借这套系统,平滑度过了一次罕见的用电高峰,没有启动任何有序用电预案。”
一位调研组的领导饶有兴致地插话:“哦?我听说很多大城市都在搞智慧交通,但效果似乎没那么显着。宁州的秘诀是什么?”
苏晚晴微微一笑,笑容里带着点实战派才有的狡黠:“秘诀就是,我们没把它仅仅当成一个‘交通’项目来搞。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数据驱动的城市复杂系统优化问题。‘灵犀’接入了交通、气象、能源、甚至部分 anonymized (匿名化)的人口流动数据。它知道什么时候学校放学,哪个商圈晚上有促销,甚至能预测大型活动后的人流疏散压力。所以它的调度,是前瞻性的、系统性的,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她接着切换画面,展示宁州西南角的“麒麟”高端制造园区。“这里,曾经是一片传统的低效工业区。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和见鹿‘昆仑’平台的供应链协同,吸引了超过一百二十家专注于新材料、精密仪器和高端零部件的‘隐形冠军’企业入驻。它们不仅是见鹿的供应商,更通过平台彼此耦合,形成了一个自我演化、不断创新的产业生态群落。”她指着一组数据,“这个园区,用地面积仅增加了10%,但亩均产值提升了300%,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惊人的18%。”
“更重要的是,”苏晚晴语气加重,“我们通过严格的环保准入和循环经济设计,实现了园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5%。发展高科技,不等于牺牲环境,相反,它应该成为绿色发展的最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