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市政厅的金色穹顶之下,掌声如潮水般涌向演讲台。林见鹿站在那束汇聚了全世界目光的灯光中心,手中那枚诺贝尔和平奖章沉甸甸的,冰凉的金属质感透过皮肤,与他内心奔涌的、炽热如岩浆的思绪形成鲜明对比。
沈渊带来的消息——东非稳定成型的空间门,全球能量脉络的同步激活——像一道无声的惊雷,在他脑海深处炸响。但他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依旧是那份历经风雨后的沉静与从容。他轻轻将奖章和证书放在演讲台一侧,仿佛那只是两件寻常物事,然后调整了一下话筒,目光平和地扫过台下济济一堂的、代表着人类世界权力、智慧与财富的面孔。
掌声渐渐平息,一种混合着期待、好奇与某种莫名不安的寂静,笼罩了整个大厅。
“尊敬的主席先生,各位委员,女士们,先生们,以及所有在屏幕前关注此刻的朋友们。”
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回荡在古老的厅堂里,没有激昂,没有煽情,只有一种如溪流般沉静而坚定的力量。
“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的父亲,一位普通的中国乡村教师,曾在一个夏夜的院子里,指着满天繁星对我说:‘小鹿,你看,每一颗星星,哪怕再微小,也在发光。它们离我们那么远,光要走几万年、几十万年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但我们看到的这片星空,正是由这无数微弱、遥远的光芒共同组成的。’”
他以一个极其个人化、充满温情的回忆开场,瞬间拉近了与所有人的距离。台下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同样来自普通家庭,凭借自身努力登上世界舞台的嘉宾,眼中流露出了共鸣之色。
“那时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深意。直到后来,我走上了科学研究与商业实践的道路,直到我和我的伙伴们,在探索未知的旅途上,走得越来越远,见过了浩瀚宇宙的冰冷法则,也触摸到了古老文明留下的、滚烫的警示……我才逐渐明白,父亲那句话,不仅仅是在描述星空。”
他微微停顿,让话语在寂静中沉淀。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宇宙中的一颗微光。渺小,短暂,仿佛瞬息即逝。我们会有迷茫,会有恐惧,会在个体的悲欢离合中感受着自身的无力。这是生命的常态,也是我们作为‘微光’的真实写照。”
“然而,”他话锋一转,声音里注入了更强的力量,“正是这无数看似微弱的个体之光,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坚韧,他们的爱,他们的牺牲……汇聚在一起,穿越时间的黑暗,才点燃了我们称之为‘文明’的这颗……壮丽的太阳。”
“太阳,光芒万丈,驱散蒙昧,孕育生命,赋予万物生长的能量。它,就是我们人类集体智慧与精神的象征,是我们跨越个体局限,共同创造的奇迹。”
台下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精妙的比喻和其中蕴含的宏大视角所吸引。
“我今日之所以能站在这里,并非因为我这束‘微光’有多么耀眼。”林见鹿的语气诚恳而谦逊,“而是因为我幸运地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身处一个正在奋力燃烧的‘文明太阳’之中。我所取得的任何一点成绩,都离不开无数前辈先贤积累的知识基石,离不开我的团队——那些同样散发着微光的伙伴们——的鼎力支持,离不开我的家人毫无保留的关爱,更离不开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所赋予我的坚韧与智慧。”
他提到了团队,提到了家人,提到了祖国。没有刻意拔高,却自然地将个人成就与集体、家国紧密相连。
“我们研发‘烛龙’,追求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是为了让文明的‘太阳’燃烧得更久,让更多角落的‘微光’不必在能源匮乏的黑暗中挣扎。我们推动慈善,致力于教育与医疗的公平,是为了让更多潜在的‘微光’有机会被点亮,共同增辉我们的‘太阳’。我们探索古老的遗迹,破译失落的密码,甚至……去直面一些可能超越我们当下理解的、来自宇宙深处的低语,是为了理解‘太阳’运行的规律,预知可能到来的‘日食’或‘风暴’,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