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要塞的战略重心,彻底转向了对内部潜力的深度挖掘。逻辑之门被列为“高危观测目标”,而“根系记忆”的解析,则成为了关乎文明未来的核心工程。魏风端坐于荆棘王庭,如同一位沟通古今的祭司,试图从那古老的生命脉络中,解读出生存的密码。
直接接触“根系记忆”的风险太高,无论是信息过载还是情感冲击,都非人力所能长久承受。苏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共鸣仪式”。
“我们不需要,也不能直接‘阅读’那些记忆。”她在王庭中对魏风解释道,周围幽蓝的能量脉络将她的脸庞映照得格外认真,“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缓冲层。由你,作为与要塞本源连接最深的个体,在王庭中进入深度冥想状态,主动‘吸引’那些与你自身频率相近的记忆碎片。而我们,则通过一套精密的能量传感网络,间接‘捕捉’和‘记录’你与这些碎片共鸣时产生的次级波动。”
这相当于将魏风作为一个活的“翻译器”或“信号过滤器”。他承受第一波的、经过王庭弱化的信息冲击,而研究团队则分析他产生的生理、能量及神经反应,来反推原始记忆的内容。
这无疑再次将魏风置于风险之中,但也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
第一次正式的“共鸣仪式”在王庭中央举行。魏风端坐于荆棘座榻,苏婉带领的团队在周围架设了数十台精密的监测设备,所有设备都与王庭的能量脉络有最低限度的安全连接。陈海则带着工程小组在外围待命,随时准备应对能量失控等物理风险。
“开始。”魏风闭上双眼,意识沉入与要塞根基的连接之海。他不再像之前那样主动去“抓取”记忆,而是放空思绪,让自己的存在状态,去呼应那些在根系中流淌的古老信息流。
起初是一片混沌的噪音。随后,一些微弱的涟漪开始触及他的意识。他遵循苏婉的指导,不抗拒,不深究,只是像一个共鸣腔,让这些波动穿过自己。
监测屏幕上,魏风的脑波、生命体征以及王庭能量场的读数开始出现有规律的起伏。
“检测到高频率能量脉冲,伴随有类似……光合作用效率提升的生化反应模型在副交感神经中枢被激活!”一名生物学家难以置信地报告。
“记录到一段极其复杂的分子结构信息流,疑似某种生物性超导纤维的合成路径……天哪,这效率远超我们现有的纳米材料技术!”一名材料学家惊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