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纪念烈士祭扫活动

一九九六年四月三日,星期三,清明前夕。

潮城的天空从清晨起就布满了铅灰色的云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水汽。

临近出发时分,细细的、绵密的雨丝终于悄无声息地飘落下来,濡湿了卫校的教学楼、操场和通往西湖公园的街道。

天气阴沉,却恰如其分地契合了今日活动的庄严肃穆——全校师生将前往西湖公园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清明祭扫悼念活动。

由于全校师生人数众多,而通往西湖公园山上的道路狭窄,学校安排了各班级分批次、错时前往。口腔班的集合出发时间被定在上午九点半,要求十点整准时到达纪念碑前。还不到九点,同学们就已经安静地坐在了教室里,等待着指令。教室里没有了平日的喧闹,一种肃穆的气氛在悄然流淌。

副班长黄文丽、学习委员许文珊和宣传委员郑月娥三位女班委,抱着几个大纸箱走进了教室。箱子里是她们提前组织女生们利用晚自习时间,用白纸和细铁丝精心制作的小白花,以及一束束新鲜的、带着水珠的淡黄色菊花。

“同学们,请大家依次上前来领取白花和菊花。”黄文丽轻声说道。

同学们安静地排队,从三位班委手中接过那枚象征哀思的、素洁的小白花,和那朵代表敬意的、鲜嫩的黄菊花。

然后,大家相互帮忙,小心翼翼地将小白花用别针固定在左胸前的衣襟上。

那一点洁白,在或蓝或灰的校服上格外醒目,如同此刻每个人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缅怀。

之后,大家便安静地回到座位,默默等待,教室里只剩下窗外的雨声和偶尔轻微的咳嗽声。

九点半整,班长游金彦扛着那面鲜艳的班级红旗,神情庄重地第一个走出教室。同学们自动按小组排成两列纵队,紧随其后,在操场集合完毕。班主任蔡老师简短地强调了纪律和意义后,队伍便迈着整齐而沉静的步伐,走出了校门,融入了潮城清明时节雨雾迷蒙的街道。

雨水打湿了同学们的头发和肩膀,但没有人打伞,也没有人抱怨。

大家的神情是前所未有的庄重,没有了平日上学路上的嬉笑打闹,甚至连交谈都极少。

只有整齐的脚步声踏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和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一首低回哀婉的进行曲。

路边的行人也纷纷驻足,向这支沉默而有序的学生队伍投来理解和赞许的目光。

十点整,口腔班的队伍准时抵达西湖公园内的烈士纪念碑广场。

纪念碑巍然矗立在苍松翠柏环绕的小山岗上,需要登上数十级被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的青石台阶。

同学们踏着湿润的台阶,一步步向上,心情也随着脚步愈发沉重与崇敬。

纪念碑全由花岗岩砌成,庄重雄伟,高耸入云,在蒙蒙雨雾中更显肃穆。

碑身四面都镌刻着醒目的文字。朝南的正面,是鲜红夺目的五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东面刻着“永垂不朽”;西面是“万古长青”;而北面,则铭刻着密密麻麻的、为潮城解放和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的英名。

全体同学在纪念碑前的广场上整齐列队,胸前的白花与手中的黄菊,在灰暗的天色下构成了一道悲壮而美丽的风景。

雨水顺着大家的发梢、脸颊滑落,但没有人伸手去擦,每个人都站得笔直,目光凝视着那座象征着奉献与牺牲的丰碑。

简单的整队后,悼念仪式开始。

班主任蔡老师和班长游金彦作为班级代表,抬着提前准备好的、写有“潮城卫生学校口腔班全体师生敬献”字样的花圈,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到纪念碑基座前,郑重地将花圈安放好,然后深深三鞠躬。

整个过程安静得只能听到雨声和彼此的心跳。

接着,纪念碑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走到队列前,用带着本地口音、略显沙哑但充满感情的语调,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这座纪念碑:

“同学们,这座潮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五日,碑高九米,是为了缅怀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烈士的精神和红色的基因,在你们这一代人中,代代相传下去!”

工作人员简短而饱含深情的介绍,在寂静的雨声中格外清晰,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全体师生,向革命烈士,默哀一分钟!”班长用浑厚的声音发出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