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家庭人口与住房困难分:根据现有住房面积、人均居住面积、房屋质量(如是否危房、漏雨等)计分,权重最高,凸显解决最迫切住房需求的导向。
3. 贡献与荣誉分:对厂级、县级、地区级劳模、先进生产者、技术革新能手等给予额外加分。
4. 特殊照顾分:对军属、烈属、因公致残职工等给予一定照顾加分。
5. 其他因素:如双职工家庭、有无独立厨房厕所等现状,也纳入困难程度的考量。
方案明确,最终将根据总分从高到低排序,结合民主评议(由工人代表、车间干部组成评议小组,对个别特殊情况或有争议的家庭进行评议),最后由厂宿舍建设领导小组综合考量后,确定分房名单和房号。所有分数、评议过程和结果都将张榜公布,接受全厂职工监督。
这份初步方案一公布,就像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水,瞬间炸开了。
“看!还是考虑了工龄的!我们老工人还是有优势的!”有老工人稍稍松了口气,但看到工龄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心里又有些没底。
“住房困难分权重最高!这下好了,像我家这种情况,希望就大了!”住房特别拥挤的工人脸上露出了希望。
“贡献还能加分?那我去年那个技术改进……”有技术的工人开始暗自计算自己的分数。
“这个办法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比光看工龄公平!”不少中间派的工人觉得这个综合考量的思路可以接受。
但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
“工龄分给得太少了!我们这些老家伙为厂子奉献了一辈子,到头来还不如那些小年轻因为家里挤就能排前面?”部分工龄长但现有住房尚可的老工人感到不满。
“住房困难怎么界定?他说他家漏雨,我家还漏风呢!这谁来评判?标准是什么?”有人对困难认定的公平性提出质疑。
“民主评议?谁知道评议小组的人会不会偏袒自己车间的人?”对人际关系和操作过程的不信任感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