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命的是,他晚年迷上了算命占卜。青龙三年(235年),洛阳出现一只,长着豹子的尾巴、燕子的嘴,吓得老百姓以为要天下大乱。曹叡赶紧召来一群方士算卦,方士们胡扯说这是,预示着大魏能统一天下。曹叡居然信了,还下令大赦天下,给每个大臣涨了工资——看来封建迷信不仅害百姓,还害皇帝。
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的身体开始扛不住了。这年他才35岁,却跟个老头似的整天咳嗽。他知道自己活不长,开始琢磨立继承人。本来他有三个儿子,可惜都早夭了,没办法,只能从宗室里过继了两个孩子,一个叫曹芳,一个叫曹询。
弥留之际,曹叡把司马懿和曹爽叫到床前,拉着曹芳的手交给他们,虚弱地说:这孩子就拜托你们了,千万别学霍光那样专权啊。(其实是怕他们架空小皇帝)司马懿哭得鼻涕眼泪直流,保证说一定好好辅佐;曹爽则拍着胸脯说自己绝无二心。曹叡看着这俩影帝级表演,估计心里在想:信你们个鬼!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曹叡在洛阳驾崩,享年36岁。临终前他还惦记着洛阳宫的工程,特意下诏让曹爽接着修——真是至死不渝的基建狂魔。
后世说起曹叡,总觉得他是个贪玩误国的皇帝,其实这哥们干的实事真不少。
军事上,他不仅顶住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还派司马懿平定了辽东公孙渊,把辽东纳入魏国版图;经济上,他推行,减轻赋税,让老百姓能喘口气;文化上,他设立太学,鼓励儒学,还亲自写了《魏书》——要知道,皇帝亲自写史书的,整个三国也就他一个。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他: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凋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意思是这小子有帝王之才,可惜太能折腾,要是把盖宫殿的心思用在治国上,说不定能成千古一帝。
其实曹叡的悲剧,在于他活得太短。36岁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他却早早透支了生命。如果他能多活十年,司马懿未必有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魏国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这位被诸葛亮逼成劳模的享乐主义者,最终还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给司马家篡权埋下了伏笔。
说到底,曹叡就像个天赋异禀却不爱学习的学霸——明明能考满分,却总想着打游戏;好不容易认真学几天,就能考个全班第一。这样的皇帝,你说他昏庸吧,他干成了不少大事;说他英明吧,他又确实荒淫无道。或许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也是历史的有趣之处——没有绝对的好皇帝,也没有绝对的坏皇帝,只有一个个在权力游戏中挣扎的普通人。
参考《晋书》《资治通鉴》《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