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离谱的是,胡太后还特别喜欢“作秀”。有一次,她带着文武百官去永宁寺拜佛,突然说要“出家为尼”,吓得大臣们赶紧跪地上求情,求了半天,她才“勉为其难”地留下来,还顺便让大臣们捐了一大笔钱给寺庙。还有一次,她在皇宫里办宴会,让大臣们“掷骰子赌官”,谁赢了就给谁升官。结果一个叫元叉的宗室子弟,凭着运气赢了,直接被提拔成了侍中——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权力极大。
这时候的元诩,已经从三岁娃娃长成了十几岁的少年。他虽然没实权,但也慢慢懂事了,看着老妈这么折腾,心里肯定不舒服。《魏书·孝明帝纪》里说他“雅爱文学,每亲览典籍,有疑义,辄召儒者解之”,意思是元诩喜欢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找儒生请教,看起来是个想有作为的皇帝。可问题是,他老妈根本不给她掌权的机会。
有一次,元诩想提拔一个自己信任的官员,跟胡太后说了,结果胡太后当场就给否决了,还训了他一顿:“朝堂之事,有我在,你安心读书就好。” 元诩碰了一鼻子灰,心里更憋屈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候,朝廷里的矛盾也越来越深。胡太后的亲信们仗着她的势力,贪污受贿,欺压百姓,而那些反对她的大臣,要么被排挤,要么被陷害。有个叫于忠的大臣,曾经因为反对胡太后的政策,被她贬到外地,后来干脆被赐死了。朝野上下,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只能看着胡太后把北魏往火坑里带。
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元诩已经十岁了,虽然还没到亲政的年纪,但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把权力从老妈手里拿回来。而胡太后这边,也感觉到了儿子的“威胁”,对他的控制越来越严——不仅不让他接触朝政,连他身边的太监、宫女,都是胡太后的人,元诩的一举一动,都在胡太后的眼皮子底下。
这时候,有个叫元叉的人,看出了元诩的心思,也想借着元诩的名义,扳倒胡太后,自己掌权。元叉是胡太后的妹夫,本来是胡太后的亲信,可后来因为分赃不均,跟胡太后闹了矛盾,就转过来跟元诩结盟了。
元叉联合了几个对胡太后不满的大臣,还有一个叫刘腾的大太监,一起策划了一场政变。他们趁着胡太后在后宫设宴的机会,带兵控制了皇宫,然后以“太后秽乱宫闱,干预朝政”为由,把胡太后软禁在了北宫,还杀了几个胡太后的亲信。这就是北魏历史上的“元叉、刘腾政变”。
政变成功后,元叉和刘腾成了朝廷的实际掌权者。他们表面上尊元诩为皇帝,实际上跟胡太后没两样,也是贪污受贿,专横跋扈。元诩本来以为自己能借这个机会亲政,结果没想到,刚摆脱老妈的控制,又落入了元叉和刘腾的手里,还是个傀儡。
《魏书·元叉传》里说,元叉掌权后,“常直禁中,明帝不能见左右”,意思是元叉整天待在皇宫里,连元诩想见自己的亲信都不行。刘腾更是过分,他把皇宫的钥匙都攥在自己手里,连胡太后被软禁的北宫,都不让元诩去探望。元诩心里那个气啊,可又没办法,谁让自己手里没兵没权呢?
这种日子过了五年,到了正光五年(公元525年),刘腾病死了。元叉没了帮手,警惕性也放松了。胡太后趁机联系了几个旧部,还有元诩身边的一些太监,策划了一场反击。他们趁着元叉外出打猎的机会,重新控制了皇宫,然后以“元叉谋反”为由,把元叉抓了起来,后来赐死了他。
胡太后重新掌权后,比以前更变本加厉了。她知道元诩曾经跟元叉合作过,对儿子也越来越不信任,甚至觉得元诩是个“隐患”。她不仅继续把持朝政,还变着法地打压元诩身边的人——只要是元诩信任的大臣或太监,要么被调走,要么被害死。
这时候的元诩,已经十八岁了,早就到了亲政的年纪。他看着老妈越来越疯狂,看着北魏的局势越来越糟——外面有六镇起义,内部有贪官污吏,老百姓怨声载道,心里急得像火烧。他知道,再这么下去,北魏就完了。于是,他决定冒险一搏,找外援来帮自己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