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亮即位后,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迁都燕京(今北京)。当时的金朝,已经拥有了淮河以北的大半个中国,而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南郊)位置过于偏僻,不仅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而且“官艰于转输,民艰于赴愬”,给行政管理和百姓生活都带来了诸多不便。
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三月,完颜亮委派张浩、张通古两位大臣,增广燕城、营建宫室。为了建造这座新都城,完颜亮动用了倾国之力,工匠、军士总数达一百万人(一说一百二十万)。由于工期紧迫,劳动强度极大,许多人在酷暑中染上疾病,“暑月,工役多疾疫”“死者不可胜计”,新燕城可以说是当时人民用血汗筑成的。
公元1153年,燕京新城竣工。完颜亮带着文武大臣来到新都城,发诏书告知天下,改年号为贞元,正式实现了迁都之举。新燕城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面积比辽南京城扩大了两倍有余,周边长三十七里。城墙内有皇城,“皇城周九里三十步”,其制度一以汴京为准,皇城内有宫城。宫城正门为应天门,门楼十一间,高八丈。四隅建有角楼,琉璃瓦顶,金铺朱户。宫城之内“殿三十六,楼阁倍之”,全部建筑“金碧翚飞、规模壮丽”,来访的宋朝使臣见了,都惊叹其“穷奢极丽”。
城中分为六十二坊,设为两县:东为大兴,西为宛平。完颜亮还下令征调四方之民迁入以实京师,并“以京城内隙地赐朝官及卫士”。很快,城内人口比辽南京时增加了一倍以上。新都城改叫圣都,不久又改叫中都,意思是“都天下之中”,府曰大兴府。金朝沿袭了辽的五京制: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而以中都为京师。这是燕京城第一次成为国都,从此开启了北京作为中国北方政治中心的历史。
迁都之后,完颜亮并没有停下改革的脚步。他深知,要想让金朝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先进制度和文化。
在官制方面,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颁行正隆官制,罢中书、门下,只设尚书省。自省而下,官司有院、台、府、司、寺、监、局、署、所,各统其属,职有定位,员有常数。这一改革大大简化了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小主,
在科举制度上,他也进行了重大变革。废除了金太宗以来的南、北选制和熙宗时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的办法,专以词赋取士。这一举措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限制,为更多的人才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为了更好地推行汉化,完颜亮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鼓励女真人学习汉语、汉字,禁止女真人穿传统服饰、用女真姓氏,改用汉姓。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改女真名为亮,字元功。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一些保守的女真贵族的反对,但从长远来看,却加速了女真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金朝的文化发展。
除了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革,完颜亮在经济上也颇有建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他复钞引法,印制交钞,与铜钱并行。这一举措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和贸易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