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父基业镇四方,西河铁骑踏寒霜。
盟韩联赵威犹在,误信谗言失栋梁。
拓疆土,守朝堂,功过难评话短长。
若非晚岁偏听误,魏国何愁不霸强。
公元前396年,魏国都城安邑的空气里,一半是悲伤,一半是紧张。老国君魏文侯——那个把魏国从“二流选手”拽成“战国第一霸”的狠人,终究没熬过岁月,闭眼走了。朝堂上的大臣们,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偷偷打量着新继位的太子魏击(也就是后来的魏武侯),心里都在犯嘀咕:这“霸二代”能不能接住他爹留下的“王炸局”?
要知道,魏文侯留给魏击的可不是烂摊子,而是实打实的“豪华配置”:西边占着秦国的河西之地,吴起带着“魏武卒”把秦军按在洛水西边不敢抬头;东边揍过齐国,把齐国的粮仓都端了,让齐国年年得给魏国送“保护费”;北边吞了中山国,派了靠谱的人盯着;国内有李悝变法打下的底子,粮仓堆得能撑五年,官员不敢贪,百姓不挨饿;韩、赵两国还跟魏国绑在“三晋同盟”的一条船上,谁敢惹魏国,哥仨一起上。
换作别的“官二代”,说不定早就飘了,天天喝酒打猎,把“守成”当“躺赢”。但魏击不一样,他爹活着的时候,就没让他闲着——派他去守中山国,跟乐羊一起打硬仗;让他跟着田子方学治国,连田子方坐车不给他行礼,他都得忍着听教训。用魏文侯的话说:“我这儿子,得先摔打摔打,不然撑不起魏国的江山。”
所以魏击刚继位,没搞铺张的登基大典,反而先干了三件“接地气”的事:
第一,去军营找吴起。他没穿龙袍,就穿了身普通的铠甲,跟吴起一起蹲在地上吃军粮,问吴起:“西边的秦军最近有啥动静?咱们的‘武卒’训练得咋样?”吴起一看新国君这态度,心里踏实了,赶紧把河西的防务情况一五一十说了,还拍着胸脯保证:“大王放心,有我在,秦军过不了洛水!”
第二,去相府找李悝。他拿着老百姓的“民情簿”,问李悝:“今年的粮食收成咋样?有没有地方闹灾?《法经》执行得好不好,有没有贵族敢违法?”李悝也不含糊,把经济、法律的事说清楚,还建议:“现在老百姓日子好了,不如多办几所学堂,让更多人读书,以后能给国家干活。”魏击当场点头:“就按先生说的办,钱和人我来调。”
第三,派人去韩、赵两国送礼。他让使者带话:“我爹不在了,但咱们三晋的盟约不能断,以后谁家有难,魏国还跟以前一样,出兵帮忙。”韩、赵两国国君本来还担心魏击继位后会变卦,一看这态度,都放心了,赶紧回礼,还说要亲自来魏国拜访。
大臣们一看新国君这操作,都松了口气——看来这“霸二代”不是来“混日子”的,是真打算把他爹的基业守住,甚至再往前推一把。有人私下里说:“武侯这劲头,跟文侯年轻时一模一样,魏国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可魏击心里清楚,“守成”比“创业”难。他爹是“开疆拓土”,只要敢打敢闯就行;他是“守业固疆”,得防着别人抢,还得让国内稳定,稍微有点差池,就可能砸了他爹的招牌。有天晚上,他睡不着,翻出他爹留的遗言——“守西河、用老臣、联韩赵”,反复看了好几遍,心里暗暗发誓:“爹,您放心,儿子肯定不让您失望。”
魏武侯刚继位,西边的秦国就想“搞事情”。秦国国君一看魏文侯没了,觉得新君好欺负,偷偷派了五万士兵,想把河西之地抢回来。消息传到安邑,大臣们都慌了:“秦军来势汹汹,要不要赶紧调兵去守?”
魏武侯却一点不慌,笑着说:“有吴起在,秦军就是来送人头的。”他没急着派兵,反而亲自去了西河,想看看吴起是怎么打仗的。
到了西河军营,魏武侯正好赶上吴起训练“武卒”。只见操场上,“武卒”们穿着厚重的铠甲,背着五十支箭、一把长戟,还得扛着三天的粮食,围着操场跑圈,跑慢了的就得被教官罚俯卧撑——这训练强度,放在现在比特种兵还狠。
吴起看到魏武侯来了,赶紧过来行礼。魏武侯指着“武卒”问:“先生,咱们的‘武卒’这么能练,真能挡住秦军?”
吴起拍着胸脯说:“大王您看,这些‘武卒’都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能半天跑一百里地,拉弓能射穿三层铠甲,近战能用长戟戳穿敌人的盾牌。秦军虽然人多,但他们的士兵没经过系统训练,装备也没咱们好,只要咱们用对战术,肯定能赢!”
没过几天,秦军就打到了西河的临晋城。吴起跟魏武侯商量:“秦军远道而来,肯定想速战速决,咱们不如先守着城池,耗他们几天,等他们粮草快没了,再出城反击。”魏武侯点头:“全听先生的。”
接下来几天,秦军天天来城下叫阵,吴起就是不出兵,只让士兵在城上射箭,把秦军气得跳脚。等秦军的粮草快吃完了,士兵们也没了士气,吴起才对魏武侯说:“大王,该咱们上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把“武卒”分成三队:一队从正面攻城,吸引秦军的注意力;一队绕到秦军后面,断他们的退路;还有一队埋伏在两边的山林里,等秦军逃跑的时候伏击。魏武侯也想跟着上战场,吴起劝他:“大王是一国之君,不能冒险,您在城上指挥就行,打仗的事交给我。”
战斗一开始,正面的“武卒”就跟秦军拼上了。“武卒”们穿着铠甲,秦军的箭射不穿,他们的长戟却能一下戳穿秦军的衣服,秦军很快就被打懵了。没一会儿,秦军后面传来喊杀声——断退路的“武卒”到了。秦军一看退路没了,赶紧往两边跑,结果又撞上了埋伏的“武卒”。
这场仗,秦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五万士兵死了三万,剩下的两万都成了俘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写这事:“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打完仗,魏武侯跟吴起坐着船在西河上飘,看着两岸的山河,忍不住感叹:“这山河真坚固,是魏国的宝贝啊!”
吴起却趁机教育他:“大王,国家的宝贝不是山河,是老百姓。当年三苗氏有洞庭湖、彭蠡湖当屏障,结果因为国君暴虐,老百姓都反对他,最后被大禹灭了;夏桀有黄河、伊水当屏障,结果因为他荒淫无道,被商汤灭了。要是您对老百姓不好,就算有山河当屏障,也保不住魏国啊!”
魏武侯脸一红,赶紧点头:“先生说得对,我记住了!以后我一定好好对待老百姓,不让他们失望。”
经此一战,秦国再也不敢随便惹魏国了,甚至派人来跟魏国求和,说愿意年年给魏国送粮食。魏武侯也更信任吴起了,不仅给他加了俸禄,还把西河的所有兵权都交给了他——在魏武侯心里,吴起就是魏国西边的“定海神针”,有他在,西边就稳了。
魏武侯不是个“守成”的主,他爹能开疆拓土,他也想让魏国的版图再大一点。除了西边揍秦国,他还把目光投向了南边的楚国和东边的郑国。
楚国在当时是“南方大哥”,地盘大、人口多,经常跟魏国抢南边的地盘。有一次,楚国派了三万士兵,占了魏国的城父(今安徽亳州),还杀了魏国的地方官。消息传到安邑,魏武侯气得拍桌子:“楚国敢欺负到咱们头上,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他召来吴起,问:“先生,能不能带‘武卒’去把城父抢回来?”吴起想了想,说:“楚国士兵虽然多,但他们的将领不懂战术,只要咱们联合韩国一起出兵,两面夹击,肯定能赢。”
魏武侯觉得有道理,赶紧派人去韩国,说愿意跟韩国一起打楚国,抢来的地盘分韩国一半。韩国国君一听有好处,赶紧派了两万士兵,跟吴起的三万“武卒”汇合。
吴起带着五万联军,直奔城父。楚国的将领以为魏国只会从北边来,只在北边布了防,没想到韩国的军队从东边杀了过来,一下就把楚军的防线打乱了。吴起趁机带着“武卒”从北边攻城,“武卒”们跟打了鸡血似的,很快就爬上了城墙,把楚军杀得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