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刘娥:历经磨难登后位,垂帘听政显威风!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真宗并没有退缩,他对刘娥的感情深厚,认定了刘娥就是他心目中的皇后。经过一番波折,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真宗力排众议,终于将刘娥立为皇后。这一决定,在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翰林学士杨亿,在接到起草封后诏书的任务时,再三推辞,最后真宗只能找其他大学士撰写。

虽然成为了皇后,但刘娥知道,自己的处境依然充满挑战。在这后宫之中,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过,那些曾经反对她成为皇后的人,说不定还在等着看她的笑话,找机会把她拉下来呢。所以,刘娥并没有因为成为皇后就沾沾自喜,而是更加谨慎小心地处理后宫事务,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让真宗对她越发信任和依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刘娥的侍女李氏受真宗宠幸,产下了彼时唯一的皇子,也就是此后的宋仁宗。这对于刘娥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刘娥深知,在这后宫之中,子嗣对于一个女人的重要性,于是,她把仁宗认为己有,并让杨淑妃抚养他长大。而宋仁宗,也一直称呼刘娥与杨淑妃为“大娘娘”和“小娘娘” ,在刘娥的精心呵护下,仁宗茁壮成长,而刘娥在宫中的地位,也因为有了这个皇子,变得更加稳固。

刘娥可不是那种只知道争风吃醋、摆弄是非的后宫女子,她不仅聪明伶俐,还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真宗执政期间,刘娥就经常陪伴在真宗身边,参与处理国家事务。每当真宗退朝后,阅读奏折直到深夜时,刘娥都会在一旁帮忙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她的建议,往往都很有见地,让真宗对她刮目相看,也越来越信任她。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真宗因为多病,身体越来越差,常年在宫中休养,很多政务都无法亲自处理。于是,刘娥便顺理成章地开始更多地参与国事,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她的权力越来越大,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忌惮,他们担心刘娥会像唐朝的武则天一样,篡夺皇位,颠覆宋朝的江山社稷。

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宰相寇准秘密奏请皇太子监国,想要以此来限制刘娥的权力。寇准觉得,刘娥一介女流,权力太大,迟早会出问题,让皇太子监国,就能把权力收回到皇室手中。可他的计划,最终还是败露了,寇准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被权臣丁谓取代。

而参与了寇准计划的周怀政,在知道谋划失败后,自己将身陷险境,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想要一举杀掉宰相丁谓,废除刘娥的皇后身份,并重新启用寇准来辅佐太子。然而,周怀政的计划也不够周密,很快就被人察觉,隔天早上,周怀政一党就被捕获,周怀政被杀,寇准也被贬为怀州刺史。

经过这场风波,刘娥的权势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稳固了。此后,刘娥下诏,为仁宗开设资善堂(皇子读书处),命大臣在此商议天下大事,但最终都由她裁决。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刘娥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赏罚分明、恩威并施,把朝廷治理得井井有条,让那些曾经小看她的人,都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宋仁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留下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都由皇太后处理。就这样,刘娥正式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生涯,和宋仁宗一起在承明殿处理政务,皇帝在左边,太后在右侧垂帘听政,遇到大事就召集辅政大臣来商议,日常事宜则都让宦官雷允恭传达。

刘娥位高权重,宫中奏请她时,她自称“吾”,把她的生日定为“长宁节”,并命天下人都要避其父亲刘通的名讳。在垂帘听政期间,刘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刘娥首先做的就是终结了宋真宗时期发起的“天书”运动。“天书”运动,说白了就是宋真宗和大臣们伪造“天书”,频繁封禅,以此来宣扬自己的统治是顺应天命。这场运动持续了长达十余年之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国库日渐空虚。刘娥掌权后,深知这场闹剧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于是她命令把“天书”和宋真宗一起下葬永定陵,并一并停止了宫殿、道馆的营造,让这场劳民伤财的运动得以终结,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开支,也让国家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

同时,刘娥还对宫中盛行已久的裙带关系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她要求大臣们把内外亲族的姓名都呈报上来,制作成图表,挂在自己的寝殿墙上,每有要加官进爵的人,她就对照此图,若是朝廷中人的亲属,就概不任用。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朝廷中的腐败现象,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对于权臣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刘娥也毫不手软。在她执政前期,权臣丁谓势力很大,利用宦官雷允恭上传下达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刘娥察觉到后,借盗窃金宝的罪名把雷允恭处死,并于当月将丁谓免职,不久后又贬到崖州(今海南崖县需镇)。对于丁谓曾经的追随者,刘娥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尽力笼络,维护了她的统治,使得朝野上下党争渐渐平息,朝廷内部恢复了稳定。

在经济上,刘娥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宋经济的繁荣发展。她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多次下诏减免农业租税,包括青苗税、谷税、岁贡等等,还颁布了允许佃农迁徙的诏书(史称《天圣诏书》),减轻了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宋代城市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