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宣仁圣烈高皇后:力推更化除新法,心系苍生守家邦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对于年仅4岁的高滔滔来说,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她出身名门,曾祖父是宋初名将高琼,祖父高继勋同样战功赫赫,母亲则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更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如此显赫的家世,让高滔滔自幼便被姨母曹皇后接入宫中抚养,视为己出,在宫中众人眼中,她是尊贵的“皇后女”。

彼时,宋仁宗多年无子嗣,也将年仅4岁的濮王之子赵宗实接入宫中,交由曹皇后抚养,赵宗实被称为“官家儿”。就这样,高滔滔和赵宗实这对小儿女在皇宫中一同成长,他们年龄相仿,每日一同嬉戏、读书,形影不离,恰似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宫中岁月悠悠,他们的情谊也在时光的滋养下愈发深厚。

有一次,宋仁宗和曹皇后看着这两个孩子在花园中追逐玩耍,仁宗兴致勃勃地对赵宗实打趣道:“皇后女可以为妇乎?”赵宗实闻言,小脸一红,羞涩地低下了头,随后恭敬地向仁宗行礼致谢。这看似不经意的玩笑,却在众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也让“皇后女”与“官家儿”的故事,在宫中悄然流传开来,成为众人眼中一段美好的佳话。

时光匆匆,当年的小儿女渐渐长大成人,褪去了儿时的稚嫩,出落得愈发亭亭玉立、风度翩翩。庆历七年(1047年),在宋仁宗和曹皇后的亲自主持下,15岁的高滔滔与赵宗实(此时已改名赵曙)在濮阳行宫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可谓是风光无限,满朝文武皆来祝贺,民间更是流传着“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美谈。高滔滔也从一个备受宠爱的宫中少女,成为了赵曙的妻子,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婚后,高滔滔与赵曙夫妻二人恩爱非常,鹣鲽情深。高滔滔先后为赵曙生下了四子四女,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赵曙对高滔滔也是敬爱有加,他深知高滔滔自幼在宫中长大,见多识广,绝非普通女子可比,家中大小事务也多与她商议。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这对夫妻的生活一帆风顺。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年仅36岁。高滔滔悲痛欲绝,她怎么也没想到,与自己相伴多年的丈夫竟会如此突然地离她而去。

但生活还得继续,高滔滔收起了自己的悲伤,开始以坚强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人生。因为,她还有更重要的责任需要承担。

赵曙去世后,他们的长子赵顼继承皇位,是为宋神宗,高滔滔也顺理成章地被尊为皇太后。成为太后的高滔滔,并没有因为身份的转变而变得骄纵,反而更加谨言慎行,以身作则,成为了后宫的典范。

她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生活十分节俭。平日里,她的穿着朴素,除了参加重要的朝会典礼,很少穿戴华丽的服饰,大多时候都是身着补衣,宫中的众人见了,都对她的节俭深感敬佩。她常对身边的人说:“一瓮酒,醉一宵;一斗米,活十口。在上者要尽量减少浪费,提倡节俭。”在饮食方面,她也非常注重节约,宫中膳食只用羊肉,因为羊吃草,不需用粮食,而牛因能耕田,则严禁食用。她还时常亲自到御膳房,查看食器是否刷洗干净,并告诫御厨们要节俭,不可奢侈浪费。

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高滔滔对娘家人的管束也十分严厉。她的弟弟高士林在内殿崇班的位置上任职多年,英宗在世时,曾打算为他升官,高滔滔却婉言谢绝道:“士林能在朝做官,已经是过分的恩典了,怎么好援照前代推恩后族的惯例呢?”后来,神宗几次想要为高氏家族修建豪华的宅第,高滔滔都坚决不同意。最后,朝廷赏赐了一片空地,她便用自己的宫俸出钱建造房屋,没有动用国库的一分一毫。

高滔滔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按照规定应该晋升为观察使,她却坚持不允。哲宗一再请求,她才勉强同意升了一级。一次,高公绘呈上一篇奏章,请求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太妃和高太后的家族。高太后见奏后,立刻召来高公绘询问:“你文化水平不高,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奏章?”高公绘不敢隐瞒,如实说出这是邢恕的主意并代为起草的。高太后听后,不仅没有答应高公绘的请求,还将邢恕逐出了朝廷,她绝不允许任何人利用自己的家族谋取私利。

在高滔滔的以身作则下,后宫众人都以她为榜样,节俭成风,后宫也因此变得井然有序。而此时的朝廷,却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高滔滔也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

宋神宗赵顼即位后,面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决心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启用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一系列新法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相继出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浪潮。

然而,高滔滔却对这些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她认为,变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比如青苗法,本意是为了帮助农民度过青黄不接的时期,可实际执行时,地方官员却为了政绩,强行让农民借贷,利息又很高,导致许多农民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再比如市易法,虽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却限制了商业的自由发展,许多商人因此破产。

小主,

高滔滔曾多次与曹太后一起向神宗历陈变法的弊端,劝他慎重行事。有一次,在宫中的宴会上,高滔滔趁着气氛融洽,委婉地对神宗说:“祖宗法度,不宜轻改。如今变法推行,百姓颇有怨言,官家还是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啊。”曹太后也在一旁点头附和:“是啊,我听说民间因为变法,已经有不少人生活困苦了,还是要以百姓的安稳为重。”神宗听后,虽然表面上点头称是,但心中却依旧坚定地推行变法,他渴望通过变法让北宋王朝重新焕发生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变法的过程中,朝廷内部也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另一派则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两派之间争论不休,斗争日益激烈。高滔滔虽然身处后宫,但她一直密切关注着朝廷的局势,对于变法派的一些激进做法,她深感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