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应天皇太后述律平:契丹有女名述律,纵横捭阖掌军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述律平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耶律德光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耶律德光虽然尊述律平为太后,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自己想法和抱负的皇帝,不愿意事事都听从母亲的安排。而述律平则习惯了掌控一切,对耶律德光的一些做法并不认同,两人之间时常发生争执。

其中,最让述律平不满的,就是耶律德光对中原地区的扩张政策。述律平认为,契丹人不适合在中原地区生活,而且连年的战争也给契丹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她主张与汉人和好,停止战争。但耶律德光却一心想要南下,夺取中原的土地和财富,实现自己的野心。两人为此争论不休,但最终,耶律德光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继续率军南下。

尽管与耶律德光存在矛盾,但述律平在契丹的威望依然很高。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手段,牢牢地掌控着朝政大权,成为了契丹帝国中不可撼动的人物。而她的传奇故事,也在契丹的大地上继续流传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公元947年,对于契丹来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平定后晋后,班师回朝途中,病逝于栾城杀胡林。耶律德光的死,再次让契丹帝国陷入了混乱之中。

当初耶律阿保机去世时,述律平杀死了许多酋长和将领,这次耶律德光又突然病逝,酋长和诸位将领们都很担心述律太后又要大开杀戒,于是他们决定策划推举耶律倍的儿子耶律兀欲为皇帝。耶律兀欲是耶律倍的长子,他深受叔父耶律德光的喜爱,经常随军出征,在军中也有一定的威望。

述律太后原本想立自己的小儿子耶律李胡为帝,听说耶律兀欲自立为帝后,勃然大怒。她认为,耶律倍曾想离开契丹,投奔后唐,实在大逆不道,不应该立他的儿子耶律兀欲为帝。于是,述律太后派遣耶律李胡带兵征讨。

然而,耶律李胡是个不争气的家伙,他根本不是耶律兀欲的对手,跟耶律兀欲的大军甫一接触,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述律太后闻讯后怒不可遏,她决定亲自披挂上马,驻军上京城外的潢河岸边,准备和孙子耶律兀欲决战。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皇族重臣耶律屋质挺身而出,极力劝谏太后跟孙儿讲和,以免骨肉相残、贻害国家。耶律屋质对述律太后说:“如今国家动荡,百姓渴望安宁,如果太后和皇帝之间发生战争,只会让契丹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请太后三思啊!”述律太后听了耶律屋质的话,心中也有所动摇。她知道,耶律屋质说得没错,如果真的打起来,契丹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耶律兀欲也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他虽然已经称帝,但根基不稳,如果真的与祖母述律太后开战,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在耶律屋质的协调下,述律太后与耶律兀欲决定进行谈判和解。

双方在潢河横渡会面,一见面就互相埋怨指责,气氛剑拔弩张。耶律屋质见此情景,赶忙站出来打圆场。他指出双方都有错误,述律太后假托耶律阿保机的遗命,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帝,却不立长子耶律倍,这样做不合规矩;而耶律兀欲自立为帝,不尊重述律太后,也是不对的。在耶律屋质的调解下,双方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开始进行谈判。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了妥协,史称“横渡之约”。根据约定,述律太后承认耶律兀欲的合法地位,而耶律兀欲则给予太后、耶律李胡优待。这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之争,终于以和平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然而,述律太后是个刚毅狠厉之人,轻易不肯认输。她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横渡之约”,但内心底却是极度不服气。所以在“横渡之约”达成后不久,述律太后便再生异心,准备发动政变废黜辽世宗耶律兀欲,并将耶律李胡扶上帝位。

然而,母子俩的计划尚未实施便被人告发。耶律兀欲闻讯后先发制人,下令将祖母、叔父囚禁于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严禁他们出入。曾经权倾朝野、威风八面的述律平,就这样成为了阶下囚,她的传奇人生也从此画上了句号。

公元953年,在祖州被幽禁6年时间的述律平薨逝,终年75岁。死后,她与耶律阿保机合葬于祖陵。随着述律平的离世,属于她的那个时代也彻底结束了,但她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

参考《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