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岐家里有一个爷爷是举人,他们家跟普通人家就是不一样,要不是他爷爷年纪大了一些,不然是可以弄个小官做一做的。
董家的现在的目标就是攒钱,在董老夫子亡故前,将后辈子孙给托举出去。
他家中十几个孩子,唯一董浩岐最有希望在他亡故之前中举,所以他对董浩岐也最为看中,每天下学后都会给他开小灶。
董浩岐目前做八股文章写策略的能力是要比宋瑾强上一些的,但他的记忆力是不如宋瑾的。
前面几场帖经跟经义解析又全靠背诵记忆。他下场科举成绩真未见到能有宋瑾好,所以他打算明年再去,在沉淀一年。
董老夫子也是这个意思,他已经六十有三了,剩余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孙子董浩岐必须要早点下场科举,他还能帮衬两年。
也幸好宋家请他来学堂教书时,给的束修不少,他挣一年的银钱够孙儿下场三次。
等他再多攒一些银钱,说不准孙儿进京赶考的花销就出来了,董家也就有希望了。
学生秦毅中举一事,他也已经知晓,对于他这个天才学生能够中举他是由衷的高兴。
谁让这个学生聪慧是聪慧,但总是特倒霉呢?好在他总算是中举了,有了上京赶考的机会。
秦毅秦夫子上京赶考,宋家可是赠与了不少考资,光是白银就有八百贯,另外还赠送了一辆舒适的马车,一匹上等好马。
秦毅进京赶考后,不管是中没中进士,他都是宋家第一个重量级的人脉。
首先他是宋家四个孩子的启蒙老师,这就有一份授业恩情,在古代授业之恩可以跟父母之恩相比的,这个情分非常重要。
其次,秦毅在宋家学堂教书六年,这六年时间的相处,也是一份极深的情义。
在这么多情义之下产生的人脉关系,是相当有分量的,宋家若还不懂得维护好,那真的就太蠢了,是真的没救了。
很显然宋书宴顾青荷夫妻都不是蠢人,知道秦夫子上京赶考需要的是后方稳定,所以他们直接送一笔银钱,让他安顿后方。
宋家只是种地的又不是商户,身上还没官职,他们送银钱也不求秦毅为他们办事,只是出于情义,再加上之前的约定。
因此他们送的银钱秦家是能收的,至于外面那些送礼的,基本上都是有诉求的。
就算是没有诉求也是希望秦毅日后中举能够关照,对此秦毅是选择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