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内外交安

魏砥 柯哀的罐头 1707 字 11天前

---

建安十二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些。襄阳城外的汉水,裹挟着消融的雪水,浩浩荡荡向东奔流。镇南将军府的后院,几丛新移的翠竹已悄然抽芽,为这座威严的府邸平添了几分生机与雅致。

崔婉的到来,像一阵温润的春风,拂过了陈暮因军务政务而时刻紧绷的心弦。她并未沉溺于夫妻重逢的私密温情,而是以其出身清河崔氏的大家风范与聪慧沉静,迅速成为了陈暮内宅的“定海神针”。府中仆役在她的调理下,各司其职,井井有条;往来文书、礼单,她协助王粲初步整理归类,轻重缓急,一目了然。更难得的是,她与荆州本地一些重要官员的女眷往来,言辞得体,既不卑不亢,又透着一股令人舒适的亲和力,无形中为陈暮维系着后方的和谐。

夜色阑珊,书房内烛火跳跃。陈暮搁下批阅公文的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一件带着体温的外袍轻轻披在他肩上,崔婉端着一碗温热的羹汤走了进来。

“夫君,政务虽繁,亦需爱惜身子。”她将汤碗放在案几上,声音轻柔。

陈暮握住她的手,将她揽至身旁坐下,感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有你在,我便安心许多。”他喟叹一声,将白日里与王粲、张辽等人商议的,关于如何进一步安抚荆南新附士族、以及处理与五溪蛮族关系的几件棘手事,略略说与妻子听。

崔婉静静听着,末了,才缓声道:“妾身浅见,夫君‘剿抚并用’之策自是正理。对士族,除官职、钱粮外,或可仿效中原,由官府出面,兴办官学,延请名儒讲经,许其子弟入学。文教浸润,有时比刀兵爵禄更能收拢人心。对蛮族……妾闻其地缺盐铁、医药,若能于边境设立官市,以公平之价易之,或派医者巡回诊治,施以小惠,久而久之,其凶悍之气或可稍减。”

陈暮眼中闪过一抹亮光。崔婉的建议,尤其是兴办官学和边境官市,正是他之前思虑有所未周之处。这并非多么奇妙的计策,却胜在润物细无声,着眼于长远根基的稳固。他不由赞道:“婉儿真吾之贤内助也!此二策,明日我便与仲宣细商,尽快推行。”

夫妻二人又闲话片刻,话题不经意间转到了许都。陈暮沉吟道:“如今荆州初定,然位高权重,终是招风之树。许都方面,纵有丞相信重,也难保无人非议。”

崔婉依偎着他,轻声道:“夫君所虑,正是妾身日夜忧心者。前次信中提及之事……妾身觉得,可行。非为无情,实乃乱世存身之道。若能以此安丞相之心,保夫君在荆州大展拳脚,利国利家,妾身……与未来的孩儿,皆心甘情愿。”

她的话语温柔而坚定,再次表明了对他政治抉择的理解与支持。陈暮心中感动,将她拥得更紧了些。“且待时机吧。总要……总要等你我骨肉降生,再议不迟。”

窗外月色朦胧,竹影摇曳。荆襄之地的这个春天,因女主人的到来,少了几分杀伐之气,多了几许温情与安稳。

春水方生,长江航道愈发繁忙。这一日,陈暮携崔婉,在文聘的陪同下,乘船抵达了长江重镇——江陵。

此时的江陵,已成为曹魏势力在荆南的军事桥头堡。张辽将征东将军府设于此地,麾下兵马日夜操练,江面上,文聘麾下的荆州水师战船往来巡弋,帆影蔽空,旌旗招展,一派肃杀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