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锦城泣血迎归人

魏砥 柯哀的罐头 2325 字 5天前

---

成都以北五十里,沱水与长江交汇处的天回镇,旌旗蔽日,甲胃鲜明。大汉汉中王、领益州牧刘备,身着王服,却未端坐于华盖之下,而是如同寻常老卒般,不顾春寒料峭,亲自站立在码头最前方的高台上,极目远眺着烟波浩渺的江面。他的身姿依旧挺拔,但那紧抿的嘴唇,微微颤抖的负在身后的手,以及眼中那混合着极度期盼与一丝近乡情怯般惶恐的光芒,无不暴露了他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

诸葛亮静立在他身侧半步之后,羽扇轻摇,看似平静,但那比平日稍快的扇动频率,以及不时望向江面的目光,也显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关羽归来,对蜀汉而言,意义远超一位名将的回归,这是精神的凝聚,是正统的彰显,更是对主公刘备莫大的慰藉。

在刘备身后,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文臣以诸葛亮为首,武将以严颜为首。而在武将队列的最前方,两名年轻将领格外引人注目。

一人面色微黑,豹头环眼,身材魁梧雄壮,活脱脱便是当年燕人张翼德的翻版,正是张飞之子,翊军将军张苞。他紧握着丈八蛇矛(乃其父遗物改造),虎目圆睁,死死盯着江面,胸膛剧烈起伏,仿佛要将那无尽的江水望穿,口中不住喃喃:“二伯父…二伯父就要回来了…”

另一人,则面容儒雅俊朗,与关羽有六七分相似,但眉宇间少了几分父亲的孤傲凌厉,多了几分沉稳与内敛。他便是关羽长子,此前回归后就一直随军历练、驻守边陲,闻讯后日夜兼程赶回的关平。他看似平静,但那双与父亲一般无二的丹凤眼中,翻涌着的是比江水更为汹涌的激动、孺慕与难以言喻的心疼。他记得父亲离去时的英姿勃发,却不知归来时,已是病骨支离。

整个天回镇码头,数万军民,鸦雀无声。只有江风猎猎,旌旗作响,以及那压抑在每个人胸腔里的、沉重的呼吸与心跳声。时间,在这一刻仿佛被无限拉长。

“来了!船队来了!”了望塔上的哨兵,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嘶哑而激动的呐喊!

这一声,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码头!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江面。只见浩荡的江流之上,一支庞大的船队,冲破薄雾,缓缓驶来。为首那艘高大的楼船上,“汉寿亭侯关”、“镇南大将军使”的旗帜迎风招展,在蜀地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船队越来越近,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船头甲板上站立的人影。

刘备再也按捺不住,竟不顾王者仪态,快步冲下高台,向水边奔去!诸葛亮急忙示意仪仗跟上,自己亦紧随其后。

楼船缓缓靠岸,抛锚,搭上跳板。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首先出现在跳板口的,是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的黄忠,他率先下船,对着疾步而来的刘备,抱拳躬身,声音洪亮:“江东黄汉升,奉我主陈镇南之命,护送关君侯归国!幸不辱命!”

刘备此刻哪里顾得上礼节,只是匆匆抬手虚扶了一下,目光便死死盯住了船舱出口。

舱帘掀动。

先是一身戎装的周仓迈出,他虎目含泪,侧身让开。随后,丁奉及两名白毦兵,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一个身影,缓缓走了出来。

当那个身影完全出现在众人视线中时,时间仿佛凝固了。

依旧是那身标志性的绿袍,只是似乎空荡了许多。依旧是那张不怒自威的面容,只是刻满了风霜与病痛的痕迹,苍白得让人心惊。依旧是那挺拔如松的嵴梁,但需要人搀扶才能稳稳站立。唯有那双丹凤眼,在扫过岸上人群,最终定格在那疾奔而来的熟悉身影上时,骤然迸发出如同年轻时一般炽热、明亮的光芒!

“大哥…!”一声沙哑却蕴含了无尽情感的呼唤,从关羽口中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