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巴蜀风云与铜雀暗谋

建安十五年深秋,汉中的平定与内宅的安宁,为林羽集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主动。然而,权力的扩张往往伴随着更复杂的挑战。当荆襄的目光投向富庶的巴蜀之地时,潜藏的暗流也在北方与东方悄然涌动。

一、 益州惊惧,璋营纷争

汉中易主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成都的州牧府中炸响。益州牧刘璋本就性情暗弱,闻讯后更是惊恐万分,手足无措。他连夜召集麾下文武商议对策。

以别驾张松、军议校尉法正为首的一派,认为林羽势大难敌,且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不如趁早归附,可保富贵平安。张松甚至暗中将绘有蜀中地形险要、兵马粮草情况的帛图密送襄阳,以示诚意。

而以征东中郎将黄权、益州主簿王累为首的另一派,则主张凭借蜀道天险,严密布防,同时紧急联络曹操(或甚至考虑联络汉中败退后可能遁入巴蜀的张卫残部),共抗林羽。王累更是以死相谏,言“若开城迎贼,益州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刘璋在战与降之间摇摆不定,益州高层陷入严重分裂,人心惶惶。这为林羽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二、 荆襄定策,攻心为上

襄阳州牧府内,林羽与诸葛亮、庞统、徐庶(已自汉中回襄述职)等核心谋士,对着巨大的益州地图,深入探讨着战略。

“主公,”诸葛亮羽扇轻点地图上的剑阁、葭萌关等要隘,“巴蜀之地,重峦叠嶂,关险路艰,若刘璋决意死守,纵有百万雄师,亦难短期攻克。强攻,乃下下之策。”

庞统接口道:“然也。今刘璋怯懦,其下纷争,此天赐良机!当以攻心为上,伐谋次之,伐兵为下。可双管齐下:一面,遣能言善辩之士,携张松、法正等内应密信,公开入成都,陈说利害,许以高官厚禄,劝刘璋来归;另一面,命徐庶都督在汉中,集结重兵,大张旗鼓操练,并遣小股精锐,频频叩击关隘,施加巨大军事压力,促其内部生变!”

徐庶补充:“还可令‘谛听营’加大活动,在蜀中散播流言,夸大我军实力,渲染刘璋无能,加速其内部瓦解。”

林羽颔首,决断道:“便依此策!士元之谋,正合我意。即日起,对益州实施‘慑之以威,诱之以利,间之以谋’ 之策。命赵云、黄忠部向永安、白帝城方向移动,做出自长江三峡入蜀的姿态,令刘璋首尾难顾!”

三、 邺城阴霾,铜雀暗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