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若能为这大夏江山、为黎民百姓略尽绵薄之力,方不负今日之礼,不负平生所学!若有行差踏错,玷污门楣,老夫定不轻饶!”
“弟子谨遵老师教诲!定当勤勉向学,砥砺德行,不负师恩!”陈耀祖与秦逸轩异口同声,声音坚定。
随后,秦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回礼——两套一模一样的、他亲笔批注多年的《水经注疏》珍本,分别赠与秦逸轩和陈耀祖。
这象征着知识的传承,也表明了他对两位弟子并无偏私。
至此,庄重的拜师礼才算圆满完成。赞礼官高声宣布:“礼成——!”
厅内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祝贺之声。宾客们纷纷上前,向秦鸿道贺,也向陈耀祖和秦逸轩这两位新晋的“秦门弟子”表达善意。
刘祭酒抚着胡须,对身边的沈文渊笑道:“文渊兄,看来你我眼光不错,此子确非池中之物。”
沈文渊含笑点头:“能入秦老法眼,得其真传,未来可期。”
陆嘉、沈知言等国子监同窗也挤了过来,围着陈耀祖,又是羡慕又是高兴地道贺。
“陈兄!恭喜恭喜!从今往后,你可就是秦老的正式弟子了!”
“耀祖兄,日后在水利一道上,可要多指点指点我们啊!”
就连一些原本对陈耀祖不甚了解的官员,此刻也纷纷记住了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和面孔。
陈耀祖从容地应对着各方祝贺,谦逊有礼,举止得体。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在京城的身份已然不同。
他不再是孤身奋斗的寒门学子,他是六皇子看重的人,是国子监的佼佼者,更是水利泰斗秦鸿的亲传弟子!
秦逸轩也来到陈耀祖身边,真诚地说道:“耀祖师弟,恭喜。日后我们同在老师门下,正好可以多多切磋。”
“逸轩师兄言重了,应是师弟向师兄多多请教才是。”
陈耀祖微笑回应。他看着眼前熙攘的人群,感受着那些或真诚或复杂的目光,心中一片清明。
拜师礼成,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充满了机遇,也布满了挑战。
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已拥有了更坚实的后盾,更明确的方向,以及身边这群可以并肩同行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