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荀攸府上回来,赵云和蔡琰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踏实了不少。荀先生的分析一针见血,指出的“藏拙”和“固本”两条路,让他们豁然开朗,找到了应对当前困境的方向。
“师姐,荀先生说得对!咱们以前就是太实在了,赚点钱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赵云一边帮着整理账本,一边感慨,“以后得学着哭穷!对,就是哭穷!你看城里那些真正的大户,哪个不是藏着掖着的?”
蔡琰被他逗笑了:“赵师兄,不是哭穷,是低调行事,财不露白。荀先生让我们‘藏拙’,并非要我们装穷,而是要将精力从单纯的赚钱扩张,转移到巩固根基、提升名望上来。”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赵云连连点头,“那咱们具体该怎么做?”
两人商量了一夜,制定了一个详细的“韬光养晦、固本培元”计划。
首先,在生意上,他们决定“降降温”。不再主动承接超大额的订单,对外宣称“原料不足、产能有限”,适当控制出货量,制造一种“供不应求”的假象,实际上是把一部分利润让出去,减少同行的眼红。同时,将一部分资金拿出来,用于“博取清名”——比如,定期向洛阳的几个大书院捐赠一批优质纸张,资助一些贫寒学子;再比如,出资修缮纸坊巷附近年久失修的道路和桥梁。这些善举花钱不多,但效果很好,很快就在士林和百姓中赢得了好口碑。
其次,在个人发展上,两人分头行动。
蔡琰正式以“兰台令史”的身份,每隔几天就去尚书台的兰台(皇家图书馆)“点卯”办公。她本来学识渊博,对典籍整理、校勘等工作得心应手,很快就赢得了兰台内那些老学究们的认可和赞赏。她还利用职务之便,主动参与了一些典籍的修复和抄录工作,并不时与来此查阅资料的文人学士交流学问,渐渐在洛阳的文士圈子里积累起了“才女学者”的名声,不再是单纯的“商贾之女”。这“以文养望”的路子,走得相当顺畅。
赵云则按照荀攸的建议,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中低层的武职官员和江湖豪杰。他性格豪爽,武功又好,又不摆架子,很快就和洛阳县衙的几个捕头、巡城司的几个队正,甚至一些镖局的镖头称兄道弟起来。经常请他们喝个小酒,切磋下武艺,从他们那里能听到不少市井消息和官场动态,人脉广了,耳目也灵通了。虽然花销不小,但确实起到了“结善缘、通消息”的作用。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显着。“云琰纸坊”表面上不像以前那样“日进斗金”般火爆,但根基却更加稳固了。来自官面的骚扰和同行的排挤明显减少,社会声誉反而更高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他们以为可以稍微喘口气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或者说“坑”)找上门来了。
这天,那位曾经来索贿的尚书台考功司周主事又来了。这次,他脸上堆满了热情洋溢的笑容,一进门就拱手道贺:
“恭喜蔡令史!贺喜蔡令史!天大的好事啊!”
蔡琰和赵云面面相觑,不知这周扒皮又唱哪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