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联军分裂各西东

而以袁绍、袁术兄弟为首的大多数诸侯,则认为董卓已逃入关中险要,难以攻克;联军粮草不济,士卒疲惫;且天下州郡无主,正应各自回去,扩张地盘,积蓄实力。说白了,就是“抢地盘”比“救皇帝”更重要。

核心矛盾二:利益分配——谁占洛阳?谁得好处?

洛阳虽然是废墟,但名义上仍是帝都,政治象征意义巨大。袁绍凭借盟主身份,想占据洛阳,号令天下。袁术则不服,认为自己实力更强,也应分一杯羹。其他诸侯也各有算盘,为了一些残破的宫室、空荡荡的府库归属,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为了一处前朝大员的废弃宅邸,都能差点动起手来。

核心矛盾三:人事安排——谁来背锅?谁得名声?

讨董之战,虎头蛇尾,总得有人来总结。袁绍想把责任推给“进军迟缓”的孙坚或“擅自行动”的曹操。曹操则指责袁绍“优柔寡断,贻误战机”。互相攻讦,乌烟瘴气。

几天前,曹操在军事会议上与袁绍发生了激烈争吵,曹操痛心疾首,斥责诸将各怀异心,不足与谋,最后愤然离席,据说已萌生去意。孙坚则早就不耐烦这等扯皮,已率本部兵马,向荆州方向转移,说是要“回师剿匪”,实则也是另谋发展。

联军大营,如今已是人心惶惶,各自为政。运送粮草的队伍越来越少,各部兵马调动频繁,都在为撤军做准备。一派树倒猢狲散的凄凉景象。

“主公,那我们……”赵云心情沉重地问道。

公孙瓒冷哼一声:“袁本初无胆鼠辈,难成大事!我幽州军,不屑与之为伍!我已决定,不日即拔营北返,回师幽州!董卓虽逃,然北有公孙度,东有黄巾余孽,幽州亦不太平,需早作打算!”

回幽州?赵云愣住了。他没想到,轰轰烈烈的讨董之战,竟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草草收场。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失落和不甘。董卓未灭,天子蒙尘,天下依旧大乱,难道就这样算了?

“子龙,”公孙瓒看向赵云,语气缓和了一些,“你勇武过人,此番讨董,立下大功。随我回幽州,我必重用你!他日扫平北疆,建功立业,岂不快哉?”

赵云沉默不语。他感激公孙瓒的知遇之恩,但幽州……并非他心中所向。那里是公孙瓒的根基,他赵云一个外人,又能有多大作为?他的目光,不自觉地投向了南方,投向了那个在乱世中坚持“匡扶汉室”理想的身影——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