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星火燎原与“源”之共鸣

“种子”计划的实施,并非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它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春雨,悄然改变着赣南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林峰强忍着不再轻易动用那负担沉重的“战场感知”能力,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群众工作的指导和根据地的巩固上。他相信,那条新发现的、源于民心与组织的能量之路,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根基。

在赵永贵卓有成效的领导和新发现的“能量”带来的微妙精神支撑下,“种子”计划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个个潜入基层的工作组,不再是孤立的火种,而是逐渐连接成了一张无形的、深入毛细血管的信息与支持网络。

这张网络发挥着惊人的作用:

· 情报传递:敌人刚刚决定征粮,红军指挥部几乎同步就能得到消息;敌军调动换防的细节,很快就能通过放牛娃、货郎甚至被争取过来的保丁之口,传递到林峰手中。周安民领导的情报部门,依托这张网络,效率倍增。

· 物资流转:尽管封锁严密,但小批量的食盐、药品、火油,乃至几发宝贵的子弹,开始通过秘密渠道,如同细流汇入大海般,缓慢但持续地输入根据地和红军手中。群众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下口粮支援红军。

· 兵员补充:在白色恐怖下,依然有青年在深夜里被工作组引导,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红军的山路。他们不仅是兵源的补充,更是民心向背最直接的证明。

· 安全屏障:红军小股部队的转移、伤员的隐蔽,得到了群众自发的、不惜生命的掩护。敌人如同盲人摸象,常常在红军刚刚离开的村庄扑空。

林峰能清晰地感受到,随着这张网络的扩展和巩固,那种温和而持续的“能量”汇聚得愈发明显。它不再仅仅是修复系统的养料,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让他对整个斗争形势的把握,多了一份源自大地深处的沉稳与底气。脑海中那残破的系统,其基础稳定性似乎在缓慢而坚定地提升,虽然距离修复任何实质性功能还遥遥无期,但那种濒临崩溃的脆弱感,减轻了许多。

与之相对,敌人的处境开始变得尴尬。频繁的“清剿”劳师动众,却往往扑空,反而因为扰民和强征暴敛,激起了更深的民怨。堡垒线虽然稳固,但其维护成本和驻守兵力,也成了沉重的负担。更关键的是,红军主力(在他们看来)仿佛消失在了群山和百姓之中,再也捕捉不到决战的机会。敌军内部,厌战情绪开始滋生,官兵普遍感到迷茫和疲惫。

西线敌军指挥部错误地判断,红军主力或因损失惨重已化整为零,流窜他处。他们将主要注意力转向了对已控制区域的“巩固”和“善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频率有所降低,转而试图通过建立保甲制度、进行反动宣传来“净化”地方。

这恰恰给了红五纵宝贵的喘息和发展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