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是准备燃料。烧制石灰石需要高温,普通的树枝燃烧温度不够,必须用硬木——之前木工坊劈剩下的槐木、桦木、松木,还有狩猎队猎杀长毛象时砍的粗树干,这些硬木燃烧时间长,能提供持续的高温。
青壮们把硬木扛到窑边,用石斧劈成一尺长的木段,再劈成细条——这样硬木能更快点燃,也能烧得更充分。禾和阿瑶则带着妇女们,用藤条把木段捆成小捆,方便往窑里添柴:“每捆木段的大小要差不多,这样添柴的时候能控制量,不会一下子加太多把火压灭。”
青羽和孩子们则负责捡细小的树枝和干草,作为引火用的火种——这些干草要晒干的,容易点燃,能快速把硬木引燃。“我们捡了好多干草!肯定能一下子把火点起来!”青羽抱着一捆干草,跑到张轩面前邀功。
张轩摸了摸她的头:“做得好!引火很重要,火点得快,窑温升得也快。”
准备工作一直忙到傍晚,进料口旁边堆着敲好的石灰石,燃料堆在通风口旁边,引火的干草放在最前面,一切都准备就绪。张轩站在土窑前,给青壮们分配烧制时的分工:“阿壮负责添柴,每次添柴要等上一捆烧得差不多了再添,别一次加太多;阿木负责观察通风口,要是火焰太小,就把通风口开大一点,要是烟太浓,就把通风口关小一点;鹿溪负责记录时间,每一个时辰记一次,观察火焰的颜色变化;其他人轮流守在窑边,防止意外情况。”
“放心吧神尊!我们肯定能把石灰烧好!”青壮们齐声应道,眼神里满是信心。
第三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烧制石灰石的点火仪式就开始了——虽然没有复杂的仪式,但族人们都围在土窑边,想见证这重要的时刻。
青羽自告奋勇来点引火:“神尊,让我来点火吧!我捡的干草最容易烧!”张轩点头同意,青羽小心翼翼地把干草放进进料口,然后用两块燧石摩擦生火——火星落在干草上,很快就燃起了小火苗,她又往里面加了几根细木段,火苗渐渐变大,“噼啪”地烧了起来。
“加第一捆硬木!”张轩喊道,阿壮立刻抱起一捆硬木,小心地从进料口放进窑里,硬木遇到火苗,很快就引燃了,窑里的火焰变得更旺,橘红色的火光从进料口和排烟口透出来,映得周围人的脸上红彤彤的。
烧制石灰石分三个阶段,张轩早就跟大家讲过:第一阶段是预热,温度升到500℃左右,让石灰石里的水分蒸发,这个阶段需要两个时辰,火焰保持橘红色;第二阶段是升温,温度升到900℃以上,石灰石开始分解,这个阶段需要四个时辰,火焰要变成赤红色;第三阶段是保温,温度保持在900℃以上,让石灰石充分分解,这个阶段需要三个时辰,火焰颜色不变,烟要变得稀薄。
鹿溪拿着木牌,每隔一个时辰就记录一次:“第一个时辰,火焰橘红色,烟有点浓,水分在蒸发!”“第二个时辰,火焰还是橘红色,烟变淡了,预热完成!”
进入升温阶段,阿壮添柴的频率加快了,每次都要确保窑里的硬木充分燃烧。阿木则时刻盯着通风口,时不时调整通风口的大小:“火焰有点暗,通风口开大一点!”“烟太浓了,通风口关小一点!”
到了第三个时辰,窑里的火焰变成了赤红色,排烟口冒出的烟变得稀薄,带着淡淡的灰白色。张轩靠近进料口,用一根长木杆伸进窑里,碰了碰里面的石灰石——石灰石表面已经开始变白,用木杆敲一下,声音比之前清脆了些。“温度够了,石灰石开始分解了!”张轩对大家说,族人们都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可到了第五个时辰,意外发生了——窑里的火焰突然变暗,烟又变浓了。阿壮着急地说:“怎么回事?我刚添了柴,怎么火就小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轩走到通风口旁边,蹲下来观察了一会儿,发现通风口被烧落的窑壁碎渣堵住了:“通风口堵了,风进不来,火就燃不旺了。阿木,用小木棍把通风口的碎渣掏出来,动作轻点,别把窑壁捅坏了。”
阿木立刻用一根细木棍,小心地把通风口的碎渣掏出来,通风口通畅了,窑里的火焰很快又变得赤红色,烟也重新变淡。“刚才吓死我了,还以为烧失败了呢!”阿壮擦了擦额头的汗,松了口气。
鹿溪在木牌上记录下这次意外:“第五个时辰,通风口堵塞,清理后恢复正常,火焰赤红色,烟稀薄。”
进入保温阶段,火焰一直保持着赤红色,排烟口的烟越来越淡。族人们轮流守在窑边,虽然疲惫,却没人愿意离开——大家都想第一时间看到烧好的石灰。青羽靠在鹿溪身边,眼睛盯着窑的排烟口,小声说:“鹿溪姐姐,你说烧出来的石灰会是什么样子呀?真的会变成白色的粉末吗?”
鹿溪笑着点头:“神尊说会的,肯定不会错。等烧好了,我们就能用石灰加固房子,以后下雨就不怕漏雨了。”
三个时辰的保温阶段结束后,张轩让大家停止添柴,把进料口和通风口用黏土封住,让窑自然冷却——这样能让石灰石充分分解,也能防止冷空气突然进入,导致石灰碎裂。
“冷却需要一个晚上,明天早上再出灰。”张轩对大家说,“大家今天辛苦了,先回去休息,明天一早再来。”
族人们虽然急切想看到石灰,但也知道冷却的重要性,纷纷点头离开。青羽走的时候,还特意在窑边放了一朵小野花:“等明天出灰,就能看到白色的石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