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王允的倒下

我心中暗笑,老狐狸一个提前退兵之计,就打了王允一个措手不及。眼下西凉军还在京中,我又成了羽林中郎将,并州军虽在京中,占着优势,但这种优势却不绝对。王允虽然一心消平西凉军,但却不想让长安城也毁于一旦之间。所以在此时,只能咬着牙把韩遂马腾说成是叛军了,反正,他对这两个人也只是利用,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手下,在原本的打算里,他也是要在除掉西凉军后,再放手对付羌人的。此时见到王允情急之下只顾摆脱关系,当即一口咬死了这一点。

于是我放声大笑:“王司徒,这么说,你也认为韩遂马腾是反贼,是叛军了?”

王允一愣,随之又往回拉:“不是,本官是说如果--就算这两人真的造反,那么他们所说也不可采信,何况他们还不见得真的造反,这只是董承一面之词,这纸盟约,是真是假还不知道。”

我见王允已经有些进退失据了,当即道:“陛下,臣认为,陕县西凉大营并无异动,而西羌联军却已进逼长安,与其派胡轸引军攻陕县,不如派他攻打西羌联军,不知陛下以为然否?”

小天子点点头,又摇摇头,习惯性的把目光望向王允。

王允当即道:“不可!眼下还不知羌人是否造反,就派兵前去,自然不可。”

我道:“这可奇了,当初韩遂马腾也是董卓的手下,与陕县西凉军有何不同?现有军情说他们已破抚风,王司徒却不肯信,却一意认定全无异动的西凉军要造反,天下岂有这种事情?陛下,您为天子,当示天下以公,王司徒虽是朝中重臣,但亦为陛下的臣子,陛下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亦当有明辩事非的能力,若权臣当道,陛下不能除去,则如天下苍生何?”

王允大怒:“刘琦,你今天定要与我为敌了么?”

我应声答道:“你杀董卓之时,我可曾与你为敌?眼下不是我与你为敌,是你操弄权术,与天下为敌!”

小天子看看我,看看王允,正在发愁,却听人报:“阳安公主到!”

小天子道:“快请。”

在汉代,后族和长公主都是有相当的权力的,阳安公主作为小天子的姑母兼岳母,在朝堂上有说话的权力,甚至这个权力还不小。

不多时,只见阳安公主一身华服,款款入殿,眼睛四下一扫,先拉起马日禅,道:“老太尉,这是怎么了?快起来,快起来。陛下,这都是怎么了,怎么这么剑拔弩张的?出什么事了?”

我心中暗笑,这位长公主也是个有本事的,本来就是约好的事情,偏她装得这般象。

小天子见了姑姑,嘴角扁了扁,几乎是要哭出来的样子道:“姑姑,你来得正好,他们……他们……”

阳安公主假意怒道:“发生什么事了?”

我立即拜倒,把吕布要害我并吞并我的部属,王允要胡轸杀西凉军,羌人受王允指使叛乱的事情一说,阳安公主就发怒了:“天子!你是天下之主,吕布是什么人?怎么能让他在长安城中吞并人马,壮大势力?天下一草一木,一兵一卒都是陛下您的,您不同意,任何人都没有动用一兵一卒的权力,哪怕他们当朝的执政!”

这话说得很重,表面是说吕布,实际就是在说王允了。

王允脸上挂不住了,但是他不能如对付我和胡轸一样对付长公主。我和胡轸都只是中郎将,可长公主却是天子的至亲,就算是帮着天子打理朝政也没有什么不对。

王允强辩道:“这不过是刘琦一面之辞罢了。”

阳安长公主登时就怒了:“王允!你也算是老臣了,怎么这么不明事理?若吕布想要吞并军队的举动都没有问题,那么我不知道天下臣子们还会做什么?更何况,刘琦的军队,不是郡国兵!”

王允奇怪的一抬头,似乎想问,不是郡国兵那是什么。

只听阳安长公主一字一顿的说道:“昨天,陛下亲自下诏,刘琦任羽林中郎将,所属编为羽林军!”

这一句话说出,王允登时脸色灰败,身子如遭重击一样,不由自主的就摇了一摇。

“天子,此事很简单,长安城,吕布不能待了,他被惯坏了。不是韩遂马腾反了么,让吕布去对付他们就是了。至于陕县西凉军,他们既然没有动作,何必讨伐他们?王司徒,你的钱粮是不是多得用不清,非要靠打仗来消耗了?如果是那样,你还不如给千里勤王的豫州军--不,是羽林军拨下粮草,省得他们整天到处借粮去。马太尉,你主掌军政,除了陛下,只有你才能调动军队,这是国家的体制,你这段时间的确做得不好,既然是太尉,是三公,就自己硬起来。陛下,你说是不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天子点头道:“是啊,是啊。”

王允一下子跪倒在地:“陛下,长公主之言差矣,若按长公主所言,则长安必乱,天下必乱啊!”

阳安长公主怒道:“好你个王允,我看你才是天下祸乱之源!你嫉贤妒能,意图杀害蔡邕,独掌朝纲!你敌视西凉军,纵容吕布要诛尽西凉人!你为了固权,不给豫州军军粮,为了固权,逼着胡轸出战,为了固权,逼得马太尉辞官!原来天下当真有这种无耻之徒!”

长公主就是长公主,年岁资历摆在那里,在那一站,就比小天子更能镇得住场子。方才在小天子面前都一句也不肯落的王允,被骂得脸色涨红,一言不出,又是激愤,又是灰心,又是痛苦。

骂到这时,长公主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张素帛,丢到王允怀里:“你自己看看这是什么?你这样对付蔡邕,最后害得蔡邕疯于狱中,可是蔡邕却救过你一命!一样的读书人,人家是君子施恩不图报答,甚至不曾想让人知道。可是你呢?因为自保之事,居然一力要致蔡邕于死地!我问你,你这要做,内心就真的那样光明正大么?你当初断尾以图自保,心中宁不自愧?以你的能力,以你的品德,能带领大汉中兴么?”

我不由一愣,这些事情,出乎了我的计算之外啊。当时我对蔡琰说起,只是让她与长公主向天子讲述蔡邕的情况,挑起天子的同情。只要对王允略有怪罪之意,那么我们下面的事就都好办的多。一重重削弱天子对王允的信任,一重重逼得天子做出选择,到时王允失了陛下的恩泽,一切就都好办了。哪里知道,一切功德圆满之时,长公主突然又拿出此物,这可是假的,是蔡琰伪造的,可为弄巧成拙了才是。而蔡琰怎么在宫中做出那样过激的行为,她怎么这么傻,居然用脑袋碰柱子呢?若是脑震荡,变傻了,可怎么办?这个傻丫头!

王允接过那张素帛,打开略一看,就是一愣,然后仔仔细细的看着,道:“陛下,这是当初蔡邕投效董卓的死证,当初正是蔡邕派他的弟子王杰盗走此物,而使议郎何颙惨死狱中,黄门侍郎荀攸被捕,尚书郑泰、华歆远逃他乡,生死不知。臣所以必要杀蔡邕,正是为此。只因蔡邕是天下大儒,我为保全其名声,才这样做的。我之所为,只有恩于蔡邕,只有周全于蔡邕,岂有他哉?”

长公主问道:“你可看仔细了,这可是原件?”

王允点头:“不错,这正是原件。”他当时书写签名之时,用的左手,与他平时签名略有不同。不过此中之语,却不足为外人道了。

长公主道:“陛下,当初之事,时过境迁,有些事不易分辩,有没有人断尾自救,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蔡邕清白一事,却是可以轻易察明的。当初,王允之书吏王杰盗走书信,交给蔡邕,此事当是无误了。若是蔡邕曾把此物交给董卓,为何王司徒又没有被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