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群英荟萃(二)

重生三国之公子刘琦

第一三二章群英荟萃(二)

人真是不能和人比,同是姓刘的宗室,刘繇的家底儿可比当初父亲来荆州时强得不是一点儿半点儿。父亲到荆州,那是青衣小帽,单骑入宜城,身边只有我和刘磬两人。可刘繇此时,不但带着五百兵马,而且有豫章太守诸葛玄,大将太史慈,名士孙邵、是仪(本字如此)等人相从,他与孔融、陶谦等交情极好,太史慈、孙邵、是仪皆是从孔融帐下跟过来的。而且在扬州,曾为陶谦属下会稽太守王朗早就准备恭迎他。

可饶是这样,刘繇却半点儿也没有父亲当时那份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洒脱,他只是皱着眉头,叹着气,从见到父亲的第一面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唉,景升兄,我是多么羡慕你啊,荆州多好,没有山越贼,离长安又近,手下名臣大将也多,还有个好儿子,坐在这里就可以打胜仗……可是我呢?我为扬州刺史,却连九江都去不了,袁术占着那里,身边连个帮我一把的人都没有。唉,苦啊,苦啊。”

父亲道:“我初来荆州,不但到不了治所南阳,连南郡的治所襄阳都去不了,只能在宜城小县安身,不也一样过来了,老兄前去扬州,定可以一帆风顺的。”

刘繇根本就不理会父亲的解劝,只是一个劲儿的叹着气,然后把两道眉毛皱得更紧。这眉毛皱得人心烦意乱的,让荆州欢迎的人众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想,是不是就是因为他的皱眉,才把孔融的得力手下都骗过来的。

见场面有些尴尬,父亲解劝道:“老兄放心,扬州与荆州交界,若有不妥处,弟必然相助。”

得了这句话,刘繇才眉头略展,道:“如此,繇就多谢景升兄了。不知道景升兄,能给我一些人马。”

父亲一愣,大约他也想不到刘繇会一见面就借兵,随之点头道:“好吧。”

我心中想道,这刘繇是不是和刘备血脉很近,怎么说起借人家兵马和借瓶醋一样容易。

诸葛玄看起来不到四十岁,眉目很清秀,很有几分我想象中诸葛亮成年以后的样子,他和父亲是极相熟的朋友,一见面便拉着手说过没完。父亲把我叫过来,让我参见世叔。

诸葛玄也叫过身后一人,让他参见世伯和世兄。那人身材和我差不多,年轻轻的,相貌不俗,这不俗就体现在,他的脸比一般人长一大块,好象一头驴一样。

“这是舍侄诸葛瑾,今年二十岁,少公子一岁,在家中,也识得几个字,读了几本书,瑾儿,以后还要多向公子学习才是。”

诸葛瑾居然比我还小一岁,这让我有点接受不了,诸葛瑾在三国里出现,总是一付忠厚长者的风度,这让我觉得他该比我大七八岁才正常。可是眼看着这个叫我世兄向我行礼的诸葛瑾,我不由得就想,是不是我老了?

太史慈则与我想象中的年龄差不多,二十七八岁年纪,身高七尺七寸,长着一部很漂亮的胡子,双臂很长,据说这样的手臂适于射箭,所谓猿臂善射。一见面,我就想把他弄到手下,可是刘繇肯定是不干,一见面就看出来,那是一个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人,只好先拉关系,以后再说。想来用不了一两年,小孙策就要对他下手了。到时候,我给他来个渔翁得利。

父亲在州牧府中设宴,刘繇诸葛玄等人与蔡瑁等荆州文武大员们一起坐,虽然我的官职绝对有资格和他们坐在一起,但是我身为州牧之子的身份却总是让我成为招呼贵宾的下属和子女的不二人选。当然对于今天的我来说,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我找来陪酒的,有刘琮、王粲、庞统、黄射等人,对面则是刘繇的儿子刘基,诸葛玄的儿子诸葛瑾,刘繇的手下太史慈、孙邵、是仪等人。席上我问道:“听说子瑜(诸葛瑾的字)还有两位弟弟,何不一同入席?”

诸葛瑾显得略有些拘谨,施礼道:“公子休怪,在下两个弟弟尚幼,故而未曾与宴。”

我想诸葛亮和诸葛均太小,的确不宜出席,便笑道:“原来如此。不过此是家宴,便请来亦无不可。”见我如此重视诸葛家,旁边孙邵等人都露出艳羡的神色来。诸葛瑾再三逊谢推辞不掉,于是吩咐从人把诸葛亮和诸葛均找来。

当然,不可能为这两个小孩子,大家全在这里干等,我安排酒席,又唤歌舞,一时间也是热热闹闹。我方诸人还罢了,对面刘繇的子侄属下,面对我总是有总胆战心惊,放不开的样子。我知道这两年随着我的名头渐响,好多人对我也开始畏惧,虽非我所愿,但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我也不会去强求什么。

不知什么时候,席上开始唱诗对答。这是王粲的拿手戏,他一手执壶,一手执杯,走到吟一句诗,敬上一杯,饮上一口,不知为什么他对上了孙邵,孙邵和他都是兖州人,此人虽然也以文才着称,在诗词和敏捷上却是比不得王粲,转眼间就被灌的晕乎乎难辩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诸葛瑾则被庞统缠住了,两人滔滔的辩论起了经义,经义本非庞统所长,可是他脑子绝佳,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反而好象是他占了上风,不过诸葛瑾虽然话不多,每一句却都说在点子上,两人互有攻守,诸葛瑾辩不倒庞统,庞统想绕晕诸葛瑾却也做不到。他们两个的辩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宴会上越来越热闹,后来连是仪、黄射、刘基等人都加入了,竟然变成了诸人共战庞统的局面。可是,小庞统犹无惧色,越说越精彩,抓住众人话语中的漏洞不停反击,有时合纵,有时联横,有时借诸葛瑾的话来攻击黄射,有时又借刘基的话来压制是仪,小刘琮是个没有机心的,在一旁看得乐呵呵,却知自己本事,不肯加入。而我更是不会趟这汪混水,只是看着笑。

辩论在王粲参战的那一刻就开始扭转。小庞统所学颇丰,但经义非其所长,而王粲是张俭蔡邕两位大儒教出来的,他的脑子虽然综合分析能力不算太强,但是他那可怕的记忆力却为小庞统所不及,再加他比庞统大上几岁,接触的人也多,成名也早,一出战就把小庞统稳稳的压制住了。王粲火力十分强大,他几乎可以随意引用各家各派的经义,而且一字不差的把原文背诵出来,滔滔不绝,让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小庞统落了下风,他居然转而攻击这些经学本身,这一下子更热闹了,战场一下子延伸开去,诸子百家,儒、道、兵、法、墨,各派理论在这里开始交锋起来。